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徽州村落建築風水文化解讀——以績溪縣龍川村為例(一)

徽州村落建築風水文化解讀——以績溪縣龍川村為例(一)

日期:2016/12/14 10:48:17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徽派建築是中國最有名的古建築之一,享譽世界,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都蘊含著風水文化。很多學者已進行了多層面的研究,如邵本武認為徽州建築崇尚風水是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文化的體現…。方玉良認為徽州祠堂是徽派建築的代表⑵。姚光钰認為徽州先民選擇村址注重環境,有其濃郁的風水文化色彩⑸。胡善風、李偉認為風水文化是徽州古建築的根基⑷。朱東生認為建築是文化的外在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風水觀念、徽商心理等是徽州古村落民居建築形成的文化心理基礎⑸。禹和平認為徽派建築的傑出代表徽州古村落在建築選址上重視風水觀念,實現了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⑹。錢周平、陳曉華等認為徽州風水理念存在於徽州地區數百I年,對安徽地區的聚落規劃有很強的指導意義⑺。宋磊認為徽州古村落的選址格局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西遞、宏村的堪輿布局具體體現了天人和諧的風水理。

  龍川村位於績溪縣城東11公裡,有2300多人口,村域面積19平方千米。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明代進士24人,占全縣1/4強,素有“奕世兩尚書,一門三進士”的佳話。是明代抗倭名將胡宗憲、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故裡。龍川建築眾多,素以石雕、磚雕和木雕聞名全國。胡氏宗祠被稱為“木雕藝術殿堂”、“民族藝術博物館”和“江南第一祠”,1988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住宅選址、布局到祠堂建築,都蘊含著傳統的風水文化。龍川村現被安徽省政府評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一、龍川村的風水特征

《黃帝宅經》認為: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風水擇居的基本原礎。所謂“山環水抱必有氣”,指要有龍、穴、砂、水、向五大要素,穴位要坐北朝南,而且後有來龍,左右有護砂,前有環水、案山和朝山,明堂要開闊。據《龍川胡氏宗譜》記載:“坑口村(龍川村)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登源河)蜿蜒而來,羨其山水清麗,便卜龍川之口荊林裡聚族而居。”⑽其先民便在此開基。

  村東聳立著龍須山,因盛產造紙的龍須草而得名。村西是鳳山,因山頭形似雞冠。村南有天馬山,西南有朝笏山和石鏡山,北邊是登源河。這裡好似一個盆地,龍川村仰臥其中。龍川非常符合風水上的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旳要件,龍、穴、砂、水、向俱備。其川村是船形地,仿佛是一條靠岸的船,登源河和績胡公胡氏始祖胡焱遷居龍川後,胡氏子孫對龍川進行7風水改造據記載,胡氏傳到宋朝時已到第25代,胡氏子孫昌盛,而仕途不通第25代孫胡念五遇贛南風水師賴文正,向賴文正請教龍川風水不足的原內,賴文止認為龍川村是船形地,且績溪方言中胡讀作“浮”“要想船穩”就得有錨,故而要尋得丁姓人家來此居住但胡氏怕丁家喧賓奪主,請賴文正設法抑制丁家,以維護胡氏的中心地位胡焱的《供報》記載:“鹹談:.年印刀,福明授職任歙州常侍;眾公下忐康,到華陽鎮北野鹵鄉東峰住歇;下延慶,下萬成,下汝能授潮洲太守;下勝琳,下永智授嚴州府同知;下以榮,泰元,下思謙授太師魏閏公;下行仁,下張獲授建德縣労;下從運,下葉環授遂安縣尹;下名五,下儀鳳授常山縣戶;下師舜授丨1:西建昌府同知;下仕傑,下子榮授杭州樞密使:下富賢授杭州國師;下念五所牛七1::六一、六―..、六三、六四、八五、六六、六七;六六承繼卨成宗,入伊戶锫,其余在祖戶分析,另戶納糧””1據《丁氏世系宗譜》載:元時青州副史丁景儒,“林分-枝,遷居績東,遂為龍川始祖創業垂統,以裕雲扔,厥後克昌,乃建祠宇,以崇祭祀.報答祖功閱歷元明,延及皇清,約有十世。”明萬歷丁巳年(…口),立丁氏宗祠,名為承盛堂廣龍川丁氏十二世德元,是必铉次子,攜兒社福,肇跡荊州,寄居橫川"‘丁氏祠堂在胡氏宗祠旁邊’丁氏祠堂門檻比胡氏祠堂門檻要高一牲,但屋檐比胡氏祠堂矮-些,村民說這是所謂的“明升暗降”丁氏祠堂裡掛著一塊“邦家之光”的匾額,但是“邦”字的一撇沒有“出頭”,寓意丁家不能喧賓奪主,蓋過胡家。(一)蓄水克火和闶門前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水渠,廳後有一口大池塘,據村中一胡氏村民說,這是當年賴文正的寓所,這串水渠和池塘是拫據風水原理挖成的,因為園門朝南,南離宮方屬火,故挖塘蓄水,以水克火“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舊時,龍川子弟多出門經商,求金發家.火克金,故而要蓄水克火,以求族人經商順利,早日致富。
  

(二)陰陽亙補

龍川河兩岸街道為水街,東岸稱為“龍堤”,因其背靠龍須山,西岸稱為“鳳街”,因其面對鳳凰山-村民說,龍堤中間縱向鋪石板,代表龍脊柱,兩側鵝卵石代表龍甲,風街橫鋪的麻石寓意風翎,龍堤高於風街。《易經》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龍為乾,屬陽;風為坤,屬陰。男子禀乾之剛,女子配坤之順廣故龍堤在東岸,鳳街在兩岸,陽為主,陰為輔,龍堤高於鳳街,龍堤和風街陰陽相對,體現廣《易經》陰陽互補的辯正竹學理念。風水學認為:左青龍右白虎,寧可青龍高萬丈,不白虎壓一頭,故而左邊龍堤髙於風街。
  

(三)障空樸缺

如心亭在鳳街靠河岸邊,蘊含“收發如心、進退自如”之義,根據風水“障空補缺”而建。如心亭兩端厚實嚴密,為障住南離宮之火氣,飛來椅為“補缺”。亭上的“人”字披用來接雨水,從而實現“天地交泰”靠河的牆完全封閉,為“蓄”,牆邊的水笕筒聚水,為“聚”“障空補缺”再加上“蓄聚”足可以化解南離宮之火氣。
  

(四)水口改向

根據胡氏宗譜《宋丨賴文正公答世祖論定龍川陽址書稿》記載:“凡風水吉凶,不出堂內尺寸之間,便合神煞,其坐向所宜,流水所出,苟識正址,理自區分。今遷丙向,是用下砂,繞抱緊密,所謂一宮山水也。丙向於兌,為兌之陰卦,為陰中之陽,納干為陰中之陰,取其雷龍配合之吉,壬丙相向,陰陽和合。”賴文正曾將龍川下水口由原來東南向改為正東向,面對龍須山,將河堤改為上彎,把“反弓水”改成“玉帶水”,並抬高出口處的河床,使得龍川水減速緩緩流出而不會破財,並在河上架橋“鎖鑰”。村中設三道“水閘”〈平板橋〉保住了龍川的水源、財源。
  

(五)開辟佛堂

靈山在龍川水口旁,古稱山官寨,形似金魚,又稱“上水金魚”,這裡曾經是胡宗憲少年練武之地,山門前有兩棵風水樹。登上山頂,可以一覽龍川。堪輿學認為靈山山形如魚,宜佛不宜武,於是改為尼庵,供奉如來、觀音。而且靈山庵山門與胡氏宗祠相對,以寓佛光普照,永遠平安。明清時期,靈山香火非常旺盛,古徽州六縣及周邊省縣的百姓都來朝拜燒香。
  

     (來源:雲南古建築風水設計工作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