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登魚梁古壩,追尋千年徽杭水道

登魚梁古壩,追尋千年徽杭水道

日期:2016/12/15 0:05:5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魚梁古壩

魚梁古壩

出了古徽州府歙縣東南二三裡,新安江畔有一個像屯溪一樣,依托新安江的水運而發展起來的古商埠村落,這就是魚梁。這裡是古徽州府昌盛百年的水路交通要津,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木板門、石板卵石路面的街衢和水埠碼頭的風貌,可以說是徽州商業的發源地。

漁梁的商埠村落最初形成於唐朝,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一戶姚姓人家沿著新安江遷來此地繁衍發展,村落形態逐漸形成了一種類似魚的形狀,村民即由此而來,其後明朝修建的水壩則被命名為漁梁壩。漁梁的古壩和新安江的水運碼頭是漁梁古村落的兩個最具特色的標志性遺跡,它們和沿江那些街巷、木板門店鋪、酒旗、行人,形成了魚梁街巷中獨具氣質的繁華商業元素。漁梁的老牆已經斑駁,消褪成了煙灰色。漫步老街,聽歲月的足音嗒嗒而來,逐漸清晰,又漸漸遠去,模糊,多少徽商故事,多少辛勤創業的奮斗史,都隨滔滔江水流去。
明代水利工程漁梁壩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作“東部的都江堰”。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為我國現存僅有的古代石質滾水壩,可蓄上游之水,可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為整個古徽州府的“水口”。相傳如果漁梁有水則徽商旺盛,無水則虧,所以建造這座石壩,不但為了保護水源,也寓意留住了財源。





運送貨物的船到了壩前,是不能過壩的,必須換船。鹽、茶葉等不能濕水的物資必須從壩下的碼頭送上岸,在鎮上繞一圈到壩的另一邊再裝船運往徽州各個地區。水運的發展,也促成了漁梁老街上的商宅建築的發展,在漁梁古街上就有這樣的民宅,稱作“巴道復運輸過塘行”,是清末茶葉周轉兼經營處。該宅二層三進結構,前部兩進在二樓聯成一體,形成較大的儲藏空間,臨街的排門後面有數道門栓,用來防盜。

交通:
從歙縣縣城乘坐公交車可到。

旅游TIPS:
漁梁周邊的一些小村落的環境不錯,值得花上半天時間轉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