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
日期:2016/12/15 15:31:1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北宋皇陵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4個鎮區,占地約30平方公裡。北宋九個皇帝、除微、欽二帝被金兵虜去死於五國城外,其余七人皇帝及趙弘殷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加上後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准、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名勳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公元960年,宋太袓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963年便開始營建宋陵。前後經營達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十分珍貴的實扔物資料。 位於市中心的永昭陵就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祯的寢陵。(趙祯也就是民俗演義“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是真宗趙恆的第六子,生於1010年,1022年繼帝位,在位42年。在北宋諸帝中,仁帝在位時間最長,國家基本安定,文臣武吏荟萃,農業和科學文化發達,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聖主之一。 永昭陵與北宋其它陵寢的建築布局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唐、宋的“地形堪輿”和“山水風脈”選葬,它坐北向南,東南穹窿,西北低垂,這就是“山高水來”的“風不寶地”。各陵園都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組成,圍繞陵園還建築有寺院、廟宇和行官等。陵台植松柏,橫豎成行,四季長青。陵園內種松柏,陵區四周種值枳橘。 宋陵有龐大的石刻群,雖經破壞散失,至今尚有941件。每個帝陵石刻的內容都有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馬及挖馬官、羊、虎、文武臣、獅子、武士、傳廬、內侍計58件,各有象征,表示皇帝死後還要駕馭萬物,主宰世界。每個後陵都有石刻34件,其它親王,皇子皇孫和大臣的石刻中的傑作,它是馬首、龍身、鷹爪、孔雀尾,背有翼,後襯山峰,威猛有力,設在陵前表示祥瑞。 為了搶救國家歷史文化遺產,鑒於宋陵的歷史及學術價值,永昭陵九萬三年被國家首次批准為大型皇帝寢陵搶救保護示范工程,同時,被列為河面省“八五”期間十大旅游項目。九五年元月動工建設,計劃總投資1.2億元。幾年來,鞏義市政府先後投入資金8000萬元,征地568畝,恢復建築了兩個鵲名、兩個乳台、四個角阙、八個門阙、神城、神道、南大門和2100米長的環陵路、化廁等,陵區內進行了綠化、水電及服務性設施基本完成,初步形成陵園部分整體規模,以優美的環境對外開放,每年可接待游客12萬次,門票收入80多萬元。1982年2月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景點門票20元/人,在鞏義市汽車站乘1路或6路公交車坐2站即到,自帶車在市區直接到永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