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州是廣西歌海裡的的一朵絢麗的浪花,自古田陽人就喜歡唱歌跳舞。喜歡唱歌促使了歌圩的形成。田陽歌圩有春曉巖、古美、巴別、新美、橋業、洞靖、朔柳、五村、加旭、琴雷、坡丹等十一個。從參加歌圩的人數上看,多的有四萬多人,少的有三千多人;從活動的內容上看,多的近十項,少的也有三項。
目前田陽縣還保留的歌圩有春曉巖歌圩、古美歌圩、橋業歌圩、洞靖歌圩、五村歌圩。
一、
橋業歌圩
橋業歌圩前身是馱架歌圩。馱架,距橋業約四公裡。清朝時期,馱架人和領近的河旺人爭開圩市,彼此爭執不下,便共同商定:農歷三月十七雙方對山歌,誰贏誰開市。結果,馱架人獲勝,便開了一個圩市。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馱架人便把每年農歷三月十七定為歌圩。歌圩在馱架一直沿襲好長時間。民間初期,橋業也開了圩市。由於橋業交通較馱架便利,因而在競爭中淘汰了馱架圩市。這樣,馱架歌圩自然而然移至橋業,變為橋業歌圩,那幾天,趕歌圩的人多的則四萬以上,少的也不下兩萬人,歌圩持續時間為兩天兩夜,直到第三天,人們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二、古美花炮節
古美,地處田陽南部山區的一塊小盆地,周圍環繞著一座座青翠欲滴的山,山腳下環繞著一條碧綠惹眼的小河。那裡不僅山青水秀,而且稻香蔗甜、牛壯魚肥,還出產美味可口的"古眉醬”,是田陽一塊“聚寶盆”。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遠遠近近的男男女女雲集古美,歡度具有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花炮節。花炮節的主要活動由:搶花炮、對山歌、、舞獅、文藝表演等。
三、春曉巖歌圩
春曉巖,即敢壯山,位於縣城以東18公裡。每年農歷三月初七至三月初九都會舉辦春曉巖歌圩(即布洛陀歌圩),歌圩持續三天,其中以第二天人數最多,故有“初七人初聚,初八人滿山,初九人漸散”之說。其山歌曲調是田陽中部地區曲調。山歌對唱形式多樣,有小組對小組,個人對個人,也有一人對數人的,唱者如癡如醉,聽者似醉如癡。
四、洞靖歌圩
清朝時期,洞靖開了一個圩場,並定於每月十七、二十一、二十四分別為青年圩、兒童圩和老人圩。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七,趕圩的男女青年特別多,他們在街上或談笑,或對歌,或游逛,由此逐漸形成了洞靖歌圩。
洞靖人歷來把歌圩看成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臨近歌圩,男女青年一般都要准備一套新衣服,以便歌圩之日穿上。歌圩前夕,剛過門的媳婦或剛訂婚的姑娘要給家公家婆送幾十個月餅,並向家公家婆問好,家公家婆要送給兒媳婦或未來的兒媳婦幾塊至十幾塊錢,並囑咐這些錢是作趕歌圩用的。歌圩那天,誰家的老人都不能叫自己的兒女干活,更不能阻攔自己的兒女趕歌圩;已訂婚的男子或女子去跟別人對山歌,其未婚妻或未婚夫一般不干預。
然而,這個歌圩在“文革”時期,洞靖歌圩被迫中斷,直到1980年才恢復。1987年將歌圩舉辦日期改為農歷三月二十,活動不斷豐富。
五、五村歌圩
五村,在田陽和德保兩縣交界處。那裡的山水格外秀美,引人注目;那裡的小伙子機靈活潑、倜傥可愛;那裡的姑娘魅力賢惠,招人喜歡。
清朝後期,當地群眾定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為五村歌圩。開始,趕歌圩的人只限於附近村屯,後來逐漸擴大到田陽南部大部分山區,還有德保縣的一些地方。解放初期,趕歌圩的人逐漸減少,以致自然消失,1989年當地群眾自行組織恢復五村歌圩,並把日期改為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恢復歌圩以來,每年臨近歌圩,當地群眾紛紛為圩歌捐款。端午節那天,遠近數千名男女披紅掛綠匯集五村街上,他們組織山歌隊、籃球隊、乒乓球隊、拔河隊等,興致勃勃地參加各項比賽活動,整個五村街上充滿著歡樂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