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的流坑,自然的流坑
日期:2016/12/15 0:07:1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流坑有著“千古第一村”的美譽。它始建於五代南唐時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著300多座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還有900多戶村民守著先祖留下的產業在這裡勞作、生活。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布局簡潔,樸實素雅。外看,一般為長方形平面,用空斗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坡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有階梯形、弓形、雲形,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還能擋盜防賊。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明代多前堂後廳,清代多前廳後堂,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堂,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質裝修的“寶壁”、屏門、隔扇將廳堂內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臥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龛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左邊神龛內擺有先祖牌位,旁有香燭插座、長明燈、鐵鈴,下有短梯,供人家上燈祭祖之用。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天人合一”的意境。居宅一般都有前門後門,前門通正廳,後門連便廳或廚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門多為側入式,清中期以後大門一般開在中軸線上。門的形式各異,以一字門、八字門、牌坊式門、凸入式門和門罩式門較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磚雕壁畫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帶庭院,庭院前有磚木結構門樓。
流坑的古民居雖外觀簡樸,但建築裝飾十分講究。集木、磚、石雕(刻)及彩繪、墨繪、書法於一體,工藝精湛。木雕、木刻,斜撐、雀替、門窗格扇這些構件都經過精雕細琢,題材豐富,手法多樣,家家戶戶都不相同。磚雕、磚刻、石雕、石刻、彩畫、墨繪等裝飾隨處可見。明代民居“懷德堂”(“鳳凰廳”)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工藝精湛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數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門頭、牆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有匾額188塊,楹聯72副,門頭牆壁的各種題榜362方,祠堂名額近60處,計682方(處)。在流坑的民居中,60%的廳堂有堂名匾,用“家家有匾,戶戶存聯”來形容,毫不為過。這些匾、聯皆有來歷,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或表主人之身世,或顯家族之榮耀,或體現儒家傳統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專家學者曾概括為“既非官非民,又亦官亦民;既非城非鄉,又亦城亦鄉”,代表了江西本域傳統民居的典型風格和特點。古建築及遺址總面積67284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組群完整,街巷仍為傳統風貌。難得的是,遍布全村的匾聯,豐富的家譜記載,給村中的古建築留下了確定建設時間的有力佐證,使絕大多數古建築都有准確的建造年代。此外,村中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確切紀年的明代及清早期的民居建築,自明萬歷至清乾隆幾無缺環,這對於研究民居建築由明代向清代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歲月裡,流坑董氏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系秩序、穩定發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動的遺存隨處可見,特別是那版本眾多的譜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難得的人文景觀。現在仍保存有明萬歷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各種宗廟祠堂58座。在民國時期被北洋軍閥孫傳芳部隊焚毀的董氏大宗祠----“敦睦堂”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7米的花崗巖石柱,像是流坑的“圖騰”,深沉而內斂,樸實而厚重,無言傲視著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