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化城寺
日期:2016/12/15 15:18:4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化城寺是九華山開山寺,也是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寺名系出自《法華經》中釋迦點石化城的故事。它位於九華山心腹位置的九華街上,依山修建,南對芙蓉峰,北倚白雲山,東連東崖,西接神光嶺,四面環繞如城。殿宇前後四進,隨地勢逐座升高,氣勢巍峨,綠樹蔥茏。寺前有一泓半圓蓮花池,名月牙池,傳說是當年金喬覺的放生池。寺門上高懸“化城寺”匾額。門楣、斗拱和梁柱上的木刻镂雕都很精美,特別是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龍盤珠,為木刻中的精品。此外尚有竹根雕獅子、銅蟹、玉如意、銀塔、瑪瑙佛珠項鏈等古物。有一條镂花巖石質地的金龍,是明代萬歷年間的作品,刀法明快,造型精美。另一塊經人工琢磨成的八音石,也是明代制品,敲擊時能發出8種悅耳的音響,是和尚念經時敲擊的法器。寺後有建於明代的藏經樓,內藏有完好的《涅槃經》,更保存有明代百歲宮無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寫成的《華嚴血經》。此外,樓上尚藏有貝葉經及上刻“地藏利生之寶”字樣的金、玉、銅質佛印多種。
化城寺歷代曾遭受多次火災,現有殿宇多系清朝光緒年間重建,唯獨藏經樓是明代宣德年間建築。現在,化城寺已辟為九華山佛教文物展覽館,將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側的佛教文物和該寺的一些文物珍寶搬遷過來,集中展覽。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谕筆跡,有傳說是金地藏王穿過的僧靴和使用的寶印,還有宋代和元代的巖紅瓷和青藍瓷缽,以及從緬甸傳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貝葉經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