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塞上江南數甘州

塞上江南數甘州

日期:2016/12/14 23:54:5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在河西走廊上,素有“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和武威一樣,張掖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耀眼明珠。秀麗的山川'豐富的佛教寺廟,淳樸的民族風情,構成了張掖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

張掖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代“絲綢之路”進入河西走廊的要驿重鎮。南有祁連山,北有合黎山,水草豐美,有畜牧之饒,被冠以“金張掖”、“塞上江南”之美譽。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霍去病征匈奴得勝,為鞏固絲綢之路的暢通,置張掖、敦煌兩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而得名,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

古城張掖,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名城,被稱之為“土地肥沃,耕牧為宜”的地方。隋朝統一全國後,長期被隔絕的絲綢之路再度出現了商旅不絕的盛況。隋炀帝熱衷於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當時張掖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西域和外國商人多集中於此,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交易中心。

張掖歷代各族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歷史遺產。許多著名的人物都曾駐足張掖:炀谛西巡張掖會見西域27國使臣,張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匈奴,班超通西域,玄奘印度取經,陳子昂詩詠甘州,林則徐貶官伊犁,都為張掖留下轶聞逸事在近代革命史上,徐向前、李先念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張掖浴血奮戰,寫下了氣壯山河的一頁。

張掖曾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佛教興盛之地,歷史上古剎林立,建築獨具特色,出現過“一城山光,半城塔影”的局面。如張掖大佛寺、肅南馬蹄寺、木塔寺、文殊寺、民樂圓通塔等彰顯歷史厚重。

名揚中外的大佛寺坐落在城西南隅,創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98年),是張掖的標志性建築,素有“塞上名剎、佛國勝境"之稱。原寺規模宏大,殿宇巍峨,可同時容納四五千人朝拜。幾度滄桑,現僅存大佛殿、藏經閣和翠塔樓,寺內古樹參天,環境幽雅。

馬蹄寺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寺院以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四絕而著名,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游區。馬蹄寺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照光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觀音洞組成,規模宏大。

“張掖有個木塔寺,離天還有八九尺”這就是對木塔寺內木塔之高的形容。木塔原生坐落在城西南隅的萬壽寺內,此寺曾是絲綢路上著名的建築群,創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年)。木塔為唐貞觀觀十三年(639年)大將尉遲敬德鎮守河西時奉旨監造的。塔高15層,木構件外表貼金,富麗堂皇。惜於清末時毀於大風。現塔為1926年重建,為磚木結構樓閣式,9級;總高32.8米。塔內設樓梯,可登臨。夏日登塔一覽;遠眺祁連,近望古城風光,四周郁郁蔥蔥。

有“河西第一泉”的甘泉在城南門外,泉水甘美,飲之爽口。相傳張掖古稱甘州即因此泉得名。泉邊有一石碑上題“有本如是”四個蒼勁大字。原甘泉周圍建有祠堂、廟宇、樓閣等建築,明朝詩人李本偉曾有《登張掖甘泉樓》五言律詩。泉北邊有―個圓池,泉水從地下引入,周圍曲檻檻外遍栽楊柳,綠陰參天。“甘泉觀魚”曾為甘州八景之一。

到張掖是不可錯過山丹軍馬場的。歷代皇家屯兵養馬的山丹軍馬場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馬場。整個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3000多年前,這裡就已經開始養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也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現在,這裡又被冠以第二個名號--西北重要的影視旅游勝地。

風光旖旎的祁連山群峰夾山寺,蒼松疊峰巒,藍天映雪山,草地遍牛羊。險峻神秘的“七一”冰川、自然風化的風雛群落、瓜果飄香的綠洲農業、高新祁連山各種珍禽動植物,形成了這裡別具洞天的自然景色。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西游時,就被張掖燦爛的文化和優美的風光引張掖的裕固風情更是獨具特色。熱情好客的裕固族人用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醇香撲鼻的奶茶和優美深情的祝酒,手抓羊肉飄香的帳篷,以及傳統的射箭、賽馬、狩獵,別具的服飾,隆重的婚禮,優美的民族歌舞,盛情款待八方來客,四海賓朋。

旅游TIPS:

張掖火車站位於市區東北部,有發往上海、烏魯木齊、北京、濟南、鄭州、漢口等地的列車;
張掖汽車東站0936―8211426。
張掖大佛寺41元(含土塔);
木塔寺玩;馬蹄寺35元;
0936_8212049(張掖大佛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