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建築與人
日期:2016/12/14 22:52:13   編輯:古建築結構從“包容性”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建築、自然(即環境)三者的關系,相當於建築空間來說,大自然包容著建築,而相當於人來說,建築空間包容人,而人類對大自然同樣存在著包容和呵護。
在這種功能體系中,建築空間的和諧其實就是一個找尋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三者之間相互表示出和諧關系的合理性。
對建築的認識由形式到空間到環境,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它不斷從實踐上接近人類為自己創造的生存空間環境這一本質內容。環境不僅指物質方面的形式空間,還包括了它同時負載的精神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決定了環境決不應僅是一個簡單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無生命的人造體,而應同時是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反映,具有社會、文化上的意義,是與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1、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任何建築都處於特定的自然環境之中,在受到環境包容和制約的同時,又成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環境景觀。美國建築大師萊特認為“建築是大自然的點綴,大自然是建築的陪襯,離開了自然環境,你欣賞不到建築的美,離開了建築,環境又缺少了一點精靈。”流水別墅即表達了萊特與自然界的韻律相協調的“有機”建築理念。
建築之意在於山水之間,建築之術也就是山水之術,建築為山水環境增色,山水環境為建築添彩。建築與自然環境均是共生、共榮、共樂、共雅,建築環境自然化,自然環境人為化,是建築創造的永恆主題。
2、建築與人的“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天人和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相通的,所以古人強調“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也就是說“人、建築、自然”應該三位一體,相互協調。傳統文化中演繹而成的現代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諧的理念應該作為建築創作的終極追求。
3、生態環境的營造
國際上早已提出了“生態建築”等概念,生態建築包括許多方面,主要是盡可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自然調溫,節能、節水、節材,綠色景觀豐富等等。自然光源、自然通風給使用者帶來的是自然界的生命氣息。在閱讀和工作空間中自然采光的充分利用避免了人工照明所帶來的壓抑和幽閉感;自然通風則使使用者置身於大自然,給人以清新和惬意。目前國內外圖書館建築已較多地通過建築空間的“中庭”設計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在中庭空間中可以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樂,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致,把自然綠化空間完全融入到建築之中,為人們創建了幽靜、舒心、充滿生機的生態環境。
隨著科學、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化”,人類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突出重點就是解決人類社會與自然的矛盾問題,以解決人類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現國外已出現了生物生態建築,即用活著的樹木建造房屋,以營造自然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需求。未來的圖書館建築將會更多地關注歷史、地域環境及文化心理等層次上的因素,創建富有自己文化特色,適合我國人文地理、氣候環境、風土人情的綠色生態型環保圖書館建築,從而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相信未來的圖書館建築會結合周邊的生態環境,創造出高科技圖書館建築與大自然共生的模式,使人置身於大自然中。將來讀者到圖書館來看書不只是信息的獲取、知識的追求,而所需的正是一種精神文化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