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記憶
日期:2016/12/14 19:18:19   編輯:古建築結構
古徽州,又稱新安、歙州,在當今人們的印象中,或淡忘,或陌生。早在五千年前這裡已有先民繁衍生息,並出現原始文化。千百年來,盡管朝代變更,但相對穩定的地域,為徽州文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而徽州文化深深地扎根在這一片厚實的土壤之上。
徽派建築是徽州文化的實體象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牌坊和園林等建築中,從散布在青山綠水間的歙縣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徽州區潛口民宅、羅東舒祠,黟縣西遞古建築群、宏村古建築群,屯溪區程氏三宅,休寧縣進士第等傳統建築的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和裝飾美化上來看,反映了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山水環抱,陰陽平衡,以臻天時、地利、人和和諸吉鹹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居環境與山水意境相融合的審美取向。徽州木雕、磚雕、石雕是徽派建築中的精華部分,多屬於浮雕、高浮雕,並采用透雕、圓雕、線刻與多種雕刻技法,雕飾圖案精美。歙縣許國石坊、北岸吳氏祠堂的“百鹿圖”、“西湖風景”石雕,歙縣大阜潘氏祠堂的“五鳳樓”磚雕和“百馬圖”木雕,文化內涵深厚,造型語言純熟,雕刻工藝精湛,體現了徽雕藝術的最高水平,為同時代其他地區建築雕刻藝術所不及。“賈而好儒、賈儒結合”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特征,徽商在思想觀念上就崇儒重儒,黟縣古民居村落中有這樣一副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從中便可看出它的儒商本質。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後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時期形成徽州商幫。明嘉靖以降至清嘉慶年間,徽商達到鼎盛時期,其足跡遍布海內外,其商業資本之巨、從商人數之多、經營行業之廣、管理能力之強,為其他商幫無法匹敵,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徽商的興衰已成歷史,但他們當年經營的茶葉仍然煥發著活力,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的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茶葉的制作工藝、字號和品牌得以傳承。
徽州自古文風昌盛,人才輩出,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理學家朱熹、珠算發明家程大位、戲劇家汪道昆、新安醫學開創者汪機、新安畫派宗師漸江、紅頂商人胡雪巖、哲學家戴震和經濟學家王茂蔭等等,他們是徽州文化的開創者、傳承者。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人主要從宋代至清代期間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這些文化內容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又受到道家、釋家思想的影響。它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值得記憶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