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稼樓古鎮世博前完成一期改造
日期:2016/12/16 18:19:27   編輯:古代建築修復工程緊張進行中
從市中心乘上地鐵八號線,在浦江鎮下車,換乘水上交通工具,搖著小橹“漂”進古鎮……世博召開前,這一夢想將有望變成現實。記者昨天從闵行區浦江鎮獲悉,始建於元朝初期的召稼樓古鎮,已於近日啟動修復改造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將於明年5月前竣工,目前,古鎮雛形已初具規模。
元朝古鎮“隱身”鬧市
召稼樓古鎮,源起於元朝初期,現面積達150畝之廣,散落著不少清代建築。目前,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有“禮耕堂”、“梅園”等。像這樣大規模的文化歷史遺產,在本市已相當少見。
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 “禮耕堂”,在當地最負盛名。沿著古鎮西街一路前行,從宅前的駁岸後退幾步,朝裡望去,灰瓦白牆裡庭院深深,12道牆門一道疊著一道,確有幾分深宅大院的氣派。此宅堂內共有5進大院,廳堂樓宇共計138間。
騎馬牆、荷花牆、白牆灰瓦……沿路走來,古代上海郊區主要的房屋形態在此一覽無余。而古鎮內的另一大建築群“梅園”,也“年紀”不小。該宅堂占地3000多平方米,坐擁99間房,由於居住人群相對較少,整體建築格局相對完整。
一期修復改建即日啟動
古鎮現面積達150畝之廣,散落著不少清代建築,由於年久失修,亟待保護。去年,闵行區人大代表金祖權,提交了一份有關古鎮保護的書面意見。
去年6月起,闵行區文廣局協調規劃、水務、環保、建管等部門,共同確定了召稼樓古鎮的修復改造項目。
據召稼樓古鎮公司總經理李惠忠透露,目前正在進行的一期工程,包括新建城隍老爺秦裕伯、引流黃浦江的水利專家葉宗行等浦江名人的紀念館。而在“梅園”,相關部門將“就地取材”,將農耕文化直接展示其中。
古鎮修復中,包括“報恩橋”、“禮耕橋”等在內的四橋重建,亦將成為亮點。談龍江、東曉江等七大水系在年內打通後,將逐步串聯其中。屆時,從市中心乘上地鐵8號線,在浦江鎮下車,換乘水上交通交通工具,搖著船橹“漂”進古鎮,將在世博前成為現實。
此外,在二三期古鎮修復工程中,將重點發展古鎮會展酒店,及相關旅游配套設施。其中,三期工程中的“墾荒廣場”,則將成為整個浦江地區的標志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