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節能住宅:老百姓為何不叫好?

節能住宅:老百姓為何不叫好?

日期:2016/12/14 22:49:38      編輯:古建築結構

  時下,以節能減排為主要內涵的“低碳生活”,正在成為人們主流認同和全社會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我國建築能耗達到全社會總能耗的27.5%,江蘇也在20%以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節能”二字成了高價房的標簽,與此同時,大量舊房亟待減排改造,不少低價節能技術待字閨中。節能之路,任重而道遠。

  節能住宅,成本不高售價高

  新建的節能住宅,舒適度是能明顯感受到的。據南京河西一家節能小區物業負責人介紹:“一年四季,溫度恆定在21℃至26℃,濕度在30%至70%之間波動,人很舒服!”舒適的背後,是這房間的“空調”,裝在80米的地下。整個小區采用了地源熱泵的節能技術,讓大地成了一座“能源銀行”:通過地下水的流動,把涼氣或熱量從地下帶到房間。更重要的是,除了舒適度的提高,與每家每戶分裝空調相比,運行成本要低30%.節能住宅,令人心動。然而,節能住宅的高價格,同樣讓人吃驚。

  據了解,目前在南京,一些標稱節能的樓盤,每平方米價格,普遍要比一般樓盤高出2000元左右。更離譜的是,河西一家號稱“零能耗”的樓盤,一套普通的商品房賣到了四五百萬元。如此高的價格,再節能,再“低碳”,老百姓也只能望樓興歎。

  節能住宅,其“節能”所占成本到底有多少·據國家有關部門測算,按照要求達到綠色建築最低的,每平方米增加成本100元到150元——跟房價比,這只是極少部分。同時,用了綠色建築和節能建築的技術和設備,可以最大限度減少電費、水費和其他燃料費的開支,一般5年到8年之內,就可以把成本收回來。

  改造舊房,資金成為攔路虎

  在日前召開的全省建築節能工作會上,有專家指出,建築具有巨大的節能潛力。如果把我們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一倍,那麼我們的減排、單位GDP的減排就會降40%~45%.其中,舊有建築由於體量巨大,節能改造對於低碳之路而言,意義重大。

  據了解,目前,很多地方對新建建築節能卡得很嚴,而對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積極性不高。蘇北某小區計劃進行節能改造,從圍護結構到地源集中供熱系統,有一個詳盡的改造規劃,按此改造,節能效果能達50%以上。最後一算,投入太大,資金無法到位,最終擱淺。這是目前很多地方面臨的一個普遍難題。

  專家認為,既有建築的低碳改造,任務重、困難多、經費少,但不能因此而走進誤區。貪好求全,最終會阻滯減碳之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秦佑國直言,發展綠色建築當務之急,應該實實在在地解決最廣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住宅的問題。減碳,首先是節約能源,要花大力氣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才是一個能源結構問題。

  既有建築的低碳推廣之路尚待拓展。以太陽能為例,太陽能熱水器是比太陽能電池板便宜很多的節能產品,一天可以省電2千瓦時。但一些地方仍以影響城市景觀和小區美觀為由,進行干涉。再比如,在房頂和屋面進行綠化,花費不多,夏天降溫效果十分顯著,又能吸收二氧化碳,然而,很多小區至今“頭頂”還是光禿禿。

  低碳住宅,買不起就難推廣

  低碳,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意味著低能量、低消耗,也包括低開支的生活方式。然而,大多數老百姓收入水平還較低,所以對成本非常敏感。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首先會想到需要哪些方面的支出,會不會增加負擔。如果全是高價低碳樣板,普通階層買不起,用不起,節能就很難推廣,低碳也就“低”不起來。

  而南京等地的節能實踐表明,低碳住宅和節能技術的平民化,是完全行得通的。在低碳之路上,各地政府考慮更多的應是:如何負責任地引導和改善市場,讓節能技術惠及大多數人·對於這一點,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觀點明確,“建築節能應確定為‘普通百姓式’”。他說,從技術路線方面看,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的發展道路應該選擇中國特色式、普通百姓式、適用技術式,這樣才能使這項工作健康發展。

  仇保興說:“正如綠色建築的英文標識3個E,第一個代表節能,第二個代表節省,第三個所涵蓋的意義為生態環境,當我們把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的發展道路確定為適用於中國國情、適用於普通百姓,綠色建築就能健康發展。如果我們把它定位在高端、貴族化,就不會取得成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