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六七十棟民居被納入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六七十棟民居被納入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日期:2016/12/14 12:09:47      編輯:古代建築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利用文物與保護環境的做法備受關注。在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紀念館把保護利用好文物及環境作為“中山故居”建設的基點,把紀念館與故居風貌有機融合,在逾20萬平方米的空間,建設“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為主題的展示體系,保持了故居及周邊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是一家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發展起來的博物館,建立於1956年。該館的陳列展覽體系圍繞“孫中山以及他成長初期的社會環境”這個主題,采用文物與圖片相結合、平面展示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手法,分為孫中山紀念展示區、翠亨民居展示區、農耕文化展示區、陸皓東楊殷紀念展示區等部分,立體地呈現孫中山的一生及中國近代的社會風貌。

    保護故居周邊風貌

    紀念館所在地是擁有500多年歷史的翠亨村,該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東南方,臨珠江口,毗鄰港澳,是嶺南傳統鄉村的縮影,又是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翠亨村經過歲月的洗禮,保存了清末民初以來的歷史、文化、鄉土建築、鄉村建設的豐富歷史遺存,是了解孫中山及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個窗口,於2007年6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保護孫中山故居和館藏文物以及周邊文物環境,是紀念館不變的宗旨和主要工作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該館開始保護孫中山故居附近的民房,從翠亨村村民手裡租用舊民居,並根據嶺南建築的特色和清末民初的社會狀況加以復原、仿建,恢復了當年的陳設,搶救保護了一批清末民居和民俗文物。紀念館館長蕭潤君說,這項工作起初不被理解,後來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不少村民修建新房時主動將舊式民居出租給紀念館。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有六七十棟民居被納入了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保護范圍,占翠亨村民居總數量的2/3。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利用這些民居開辟了民居展示區,除了模擬孫中山故居外,還有大戶人家的宅院,也有中等農家和僑眷家庭的屋子,以及藥材鋪、雜貨店、木匠作坊、更樓等,立體地再現了翠亨村當年社會各階層家庭的生活狀況。除了清末民初珠三角地區典型的嶺南民居和少數中西結合的房屋外,這裡還原樣保留了一棟改革開放之初修建的房子,與其他民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模擬場景和實物陳列,四時節令的特色食品、北帝神像、織繡賀幛等翠亨民間習俗在這裡集中展示,一部清末民初翠亨村的民俗史徐徐鋪開。

    位於紀念館正門右側的翠亨村民俗展示區綠樹掩映,院落交錯,青石鋪路,巷陌縱橫,步行其中,就像在歷史中穿行。觀眾參觀每一棟民居,就像造訪清末民初的一戶翠亨人家,又像穿行於偉人的鄰居之中,既能身臨其境地了解童年孫中山的生活環境,又能透視當時珠江三角洲的民俗風情,青少年學生在這裡看到了歷史,僑居海外的客人在這裡找到了記憶。

    傳播綠色生態農業理念

    翠亨村曾經有大片的農田,童年的孫中山也曾在此參加農業勞動。為了保護翠亨村周邊的田園風光和文物環境,紀念館開辟了占地約60畝的農耕文化展示區,設有作物區、水稻種植區、禽畜飼養區、桑基魚塘區、現代農業展示區等。

    走進農耕文化展示區,觀眾首先看到的是占地兩畝六分的“龍田”,這塊土地由孫中山的父輩租耕,孫中山也曾在此勞作。農耕展示區種植了荔枝、龍眼、番石榴等嶺南佳果,盛夏季節,龍眼剛過,番石榴正香。這裡花香四溢,在荷花池裡有紅色的“逸仙蓮”和白色的“孫文蓮”,荷葉隨風飄曳,荷香隨風四溢;在一段陰涼的過道裡,金銀花籐和炮仗花籐相互纏繞、交相開放,分外妖娆。這裡有魚塘,魚塘邊上種滿了桑樹,再現了桑基魚塘這一曾經流行於珠三角的農業生產形式。這裡還有兩塊水稻田種植雙季稻,沒有使用化學肥料和殺蟲劑,每到收獲季節,稻谷飄香,沁人心脾;走在田基和石橋上,映入眼簾的是正在生長的秧苗和飄香的荷花,好一派田園風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