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駁的橋面

五百多年明代古橋
在濟南市工業南路北側,有一個村子叫姜家村,屬於歷下區姚家街道。在該村的東首,至今仍有一座明代的石拱橋。該橋保存完好,還發揮著它的通行作用。可惜,這麼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還不是文保單位,由於附近村莊面臨拆遷,其命運難料。
石拱橋建於隆慶二年
記者找到這座名叫金陽橋的古橋。只見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架設在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溝上。縱觀金陽橋的橋面,是一色的規整青石鋪就。經過幾百年的車輪碾壓和人流踩踏,使用到今天,很多石頭都已磨得十分光亮,部分橋面顯得也凹凸不平。
記者粗略測量,橋面長約20米,寬約4米,橋身高約5米,橋洞高約4米,石拱橋跨度約7米。橋面和橋欄分別由大塊的青石條、青石板砌成,最長的條石大約2.5米長,厚度和寬度大約40厘米。
在石橋橋身南側兩端靠近橋洞的地方,各嵌有碑刻一方。記者仔細觀看,一方為創建碑記,一方為善人題碑。根據碑刻記載,金陽橋創建於大明隆慶二年(1568),是附近鄉村的缙紳召集村民共同出資而建設的。創建碑記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不清,而善人題名碑比較清楚,上面清楚記載了該橋創建的簡單經歷。
這座橋上還走過坦克
“我們村這座橋有500來年啦,以前附近村子都走這座橋。”57歲的姜家村村民張建祥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軍大比武時,這座橋上還走過解放軍的小坦克和軍車。就是現在,該橋依然是從東面進入姜家莊的主要通道。說話間,不時有小型車輛從橋上通過。
關於建橋的緣由,張建祥提供了另一種傳說。傳說,附近村子的一個賣油郎來村子賣油,淌水過這條小河溝時,不經意被“樹樁”扎了一下。賣油郎便要刨出樹樁,結果挖出十個金耙齒,他便用這個金耙齒買的錢修了這座橋。
“這條小河溝是南面流下來的洩水溝,北面直通小清河。幾十年前,一發大水,水面漫到鎮水獸時,我們村子裡就會被淹了。”另一位中年婦女說,在橋西側50米遠,以前還有一座玉皇廟,裡面有塑像,可惜在文革時被毀壞了,現在只剩下兩尊石獅子。
古橋算得上歷史“活化石”
“金陽橋是濟南近郊比較少見的有明確建造紀年的明代石拱橋,到今天,它依然不是任何級別的文保單位,確實可惜。”谙熟濟南野外文物情況的濟南著名民間考古愛好者黃鵬說,這座橋從古至今幾百年來,可以說見證了此地的歷史變遷。
金陽橋不僅曾承載過古代的轎子和木輪車,以及現代的軍車、坦克,還有不同時期的人來人往。現在它又承載現代化的轎車,算得上一座見證歷史變遷的“活化石”。讓人遺憾的是,就是這麼一座古橋,在現場竟沒有任何文保標志。記者查證發現,在濟南市文廣新局官網公布的濟南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確實沒有找到此橋。
“我更擔心的是,此地面臨開發拆遷,此橋如果到時被拆掉,就是不可彌補的損失了。”黃鵬說,他希望文物部門盡快將此橋納入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合理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