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留著文物之根 鑄就民族之魂

留著文物之根 鑄就民族之魂

日期:2016/12/14 12:06:44      編輯:古代建築
    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始終關注和思考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並身體力行推動保護和搶救文物工作,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hold住”文物之根,吸取民族之精華。唐太宗李世民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千百年來,歷史長河所積澱下來的各類文物是我們偉大的祖先在各種生產、生活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是人們認識自己和改造世界力量的集中體現。無論是陝西省西安市扶風縣法門寺出土的佛指捨利,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甘肅省武威張將軍墓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湖南省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禅衣還有古絲綢之路………它們都是我們文物的精品,都是我們民族技藝和文化的精髓。

    “hold住”文物之根,養成民族之正氣。亞聖孟子雲,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中華優秀的文物和古跡,是我們涵養正氣的重要源頭。不同層次、不同人群、不同類型的文物構成的群落,拼貼出文化中國的四季春秋,鋪展出民族正氣的浩然畫卷。歷史文物的長河源遠流長,其培育出的正氣浩浩湯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技術條件如何發達,中華民族追求正能量的步伐永遠不會停下。我們自當以理性的思維、專業的知識,人文的情懷,在傳承優秀文物的同時主動養成民族的浩然正氣,築牢信息時代的河床地基、加厚網絡社會的文化土層。

    “hold住”文物之根,傳承民族之神韻。書聖王羲之雲:“雖世殊時異,所以心懷,其致一也。”當今社會,雖世易時移,繼承傳統文物精神的神韻,並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仍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如此,才能不負先賢曾經抵達的精神高度。信息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縱覽文物的層巒疊嶂架起了纜車,人們不必費力的攀爬,便可徜徉其間,覽盡無限風光。所以,我們自當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包容的氣度,更加投入的深度,傳承民族的神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