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作推進中東古跡數字化保存
日期:2016/12/14 10:54:21   編輯:古代建築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越來越多的古遺址在戰爭中毀於一旦,世界各國考古學家和技術工作者都在積極開動腦筋,以免人類歷史遺跡被破壞殆盡。對現存古跡進行數字化保存成為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目前,美國哈佛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的考古學家正在利用3D影像記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控制區的所有文物,希望能在古遺址徹底消失之前留下它們的數字資料。
自2014年6月以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攻城略地,在所控地區,這一組織大規模毀壞多處文物古跡。今年初,武裝人員在伊拉克摩蘇爾市持大錘和電鑽等毀壞珍貴文物。摩蘇爾博物館大量藏品遭殃,建於12世紀的胡德爾清真寺被炸毀。同一時間,伊拉克北部尼姆魯德的亞述古城遺址也遭到大肆破壞。8月,極端組織炸毀了位於敘利亞巴爾米拉古城中的巴爾—夏明神廟古跡。巴爾米拉以“沙漠珍珠”聞名於世,擁有大量古羅馬古城市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具有“極度珍貴的全球價值”。
“伊斯蘭國”大肆破壞文物古跡的行動使古跡的數字化進程變得日益迫切。近日,由美國哈佛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聯合成立的數字化考古學研究所推出“百萬圖像數據庫”項目,投入230萬美元,試圖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世界上最珍貴的遺跡。
該項目計劃在今年底前,把5000部平價3D照相機(每一部價值約30美元,且使用簡單)送往中東,並招募當地伙伴,盡可能拍下有歷史意義的文物。從9月底開始,該項目通過伊拉克的考古學界關系網,陸續發送了數百部可上網的3D相機,之後將擴展到黎巴嫩、伊朗、也門、阿富汗、土耳其東部。每一件文物須從多個角度拍攝,影像、拍攝日期和GPS資料將上傳到一個開放源碼的網絡數據庫,不僅供學界與大眾研究,還可供警方追查失蹤文物的去向。到2016年底,該項目將發放1萬部相機。
據介紹,數字化考古學研究所已經花費5年時間開發該項目,目前正加快進度。研究所執行董事羅傑·米歇爾稱,加速記錄這些圖像是在“與時間賽跑”。
為制止這場針對全人類歷史的戰爭,多個機構走到了一起。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表示將為存儲這些照片提供幫助;如果有必要,麻省理工學院將在其三維打印實驗室打印出可擴展的古跡3D模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與該機構、非政府組織以及當地官員合作,在交通不便的地區分發相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該項目希望能在2016年底前拍下100萬張照片,在2017年底前拍下2000萬張。一旦文物被“伊斯蘭國”破壞,考古學家將利用3D打印技術重建文物的原貌。
近年來,受戰亂影響,中東地區的文物古跡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威脅。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敘利亞境內的全部6項世界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一個薩拉丁的堡壘和一座十字軍的城堡。此外,也門新增瀕危世界遺產3項,阿富汗2項,埃及1項,巴以地區3項。米歇爾表示:“在我看來,數字考古是保存這些遺跡上的建築和藝術品的最好希望。”事實上,在這方面已有成功的先例。今年6月,在塔利班摧毀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後的14年,一對中國夫婦用光影設備重現了大佛。當晚,一道巨大的光束照亮了巴米揚山谷,一座由光影構成、高達50米的金色巨佛浮現在原本已被炸空的佛窯裡。巴米揚當地的哈扎拉人在歡呼聲中載歌載舞,像過節一樣。
“至少,我們可以讓世界再看他一眼。”這對夫婦表示。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