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及家具均無釘,建築及家具構件靠榫卯相接,實為中華民族的巧思與獨創。榫卯工藝機巧復雜,扣扣相關;大建築榫卯數萬,變化無端,錯綜繁雜,即使榫卯也嚴絲合縫。據說,某古建拆建時,動一木照相一張,惟恐裝卯有誤。舶來品先進的,可學;古工藝失傳則是可悲的事。
明式家具的盛行應當是在隆慶、萬歷年間,被稱為“細木家伙”。由於大量的珍貴木材進口,為明式家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大批指導木作工程的科技書籍刊刻於世,如《魯班經》、《髹飾錄》、《三才圖錄》等,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家具藝術大師的成長;由於明代冶金工業的發展,木工具也更加精良,並在木工工具中出現了異形刨子,可以更加准確地加工各種線型的榫卯。
明代將木工榫卯的結構和制作技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人們盡量充分地利用木材的本質屬性,非常重視木工工藝的制作和加工。國外一些研究者認為明式家具發明的形體框架結構和接合方法,在16世紀是世界是的奇跡。
明式家具在形體上用榫卯接合和框架結構是非常科學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框架結構為榫卯接合提供了內容和依據,而榫卯接合又為形體構成准備了條件和形式。
明式家具的構造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以四足立柱作均衡支撐,然後以邊框、橫檔進行有效的連接,形成實體的特定框架。另一種是分取兩足接合橫檔作過渡,然後與邊框或橫格等組成方形的形體框架體。用這兩種方法構成的架體都空靈輕巧,堅實牢固,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本質屬性。我們可知在明式家具中有著多種多樣的類型,但不管變化有多大,其形體的結構都運用了“建築大木梁架”的基本原理。中國古代建築框架是不直接完成造型的全體,它需要通過組合聯絡來表現形全實用的空間。明式家具恰恰繼承了梁架結構的作法,非常鮮明地用創造性的結構語言將令人驚訝的家具藝術品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中國古典家具的榫卯結構在明式家具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使人贊歎不已。如果我們解開明式家具各種結構點所展現出的種種榫卯,如棕角榫、格角榫、托角榫、套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掛榫、,無不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所傾服。明式家具的榫卯結構有上百種,它們陰陽互交,凹凸錯落,親密無間,顯示了我們祖先卓越的科學成果。性堅質細的硬木在工藝大師們的手上制成復雜而巧妙的榫卯。在構件之間,金屬釘子捨棄,鳔膠粘合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也就是說全憑榫卯就能做到扣合嚴密,連接合同,天衣無縫,工藝非常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