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唐代至清代揚州南門沿用千年 遺址博物館將開放

唐代至清代揚州南門沿用千年 遺址博物館將開放

日期:2016/12/14 12:03:00      編輯:古代建築

甕城內磚鋪露道。

2007年南門遺址挖掘現場

    南通西路西頭南側,有一座被玻璃覆蓋的鳥巢式建築,玻璃頂棚下就掩藏著揚州城南門址考古發現,這一南門遺址應當是位於晚唐時代的揚州甕城南門遺址。南門遺址的發現,或能證明晚唐時期揚州城最南以城南運河為界。

    現場探訪 

    為唐朝揚州甕城城牆如今,南門遺址因考古需要,已不對外開放。遺址西門附近,聚集了許多“老揚州”,每天早上吹拉彈唱,好不熱鬧。穿過人群,腳下就是明清時代遺留的灑金橋。透過“鳥巢”的玻璃,既可以看到裡面的殘垣斷壁,又照映出外面的人群,歷史和現實仿佛在交錯。

    南門遺址內有多處考古挖掘出的古代城牆遺留,在這些殘缺的城牆上,處處標有文字,比如“甕城南牆”、“甕城西牆”……這意味著,南門遺址並非子城或羅城的城門之一,而屬於唐代晚期甕城的城牆。

    子城是衙門所在區域,羅城是生活區域,那麼甕城又有怎樣的用途呢?考古專家介紹,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設施之一,在城門外口加築小城,高與大城相同,其形或圓或方。圓者似甕,故稱“甕城”;方者稱之為“方城”住在南門外街的一位老居民告訴記者,以前南門遺址還沒被發現的時候,就有居民在附近挖出古代的城牆磚,拿回家自己蓋房子。“這些磚塊和現在的磚不同,很大,也很堅固,一片完整的磚非常厚實,硬度也很好。”

    據考古發現,南門遺址所在的甕城屬於唐代晚期,正是戰事頻起之時。當時,揚州作為軍事要塞,甕城的存在自然十分必要。而甕城作為防御設施,是在城門外口加築的小城,甕城南牆所在的位置,就是唐代晚期揚州城的最南端。

    記者從南門遺址向南前進,不遠處就是南門外街,而在兩者之間,城南運河緩緩流過。考古專家認為,唐代晚期揚州城最南端就應該在這一帶由此,唐代揚州城的全貌也可以推斷出:今天的相別路以北、漢廣陵王墓博物館附近是當時的唐子城南門,其以北的子城作為古代官署所在區域;唐羅城作為生活的主要區域之一,瘦西湖內就有其四座西門之一,作為當時規格比首都長安、洛陽還大的羅城,其壯闊也可想而知;御敵而建的甕城在今南通西路以南、城南運河一帶。唐代揚州城之大,由此可見。 
    考古發掘

    從1984年起歷經多次發掘2007年考古發掘較全面南門遺址的探秘經歷過幾次。該遺址最早被發現,是在1984年揚州市修建南通西路時同年由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市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在揭露出主門道東邊和主門道以東的甕城東半部遺存後,因受當時經濟條件等綜合因素制約,這處古遺址被回填保護。

    但是,這一重大發現,當時引起了全國文物界、考古界的極大關注。1986年5月,由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蘇省文化廳、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市的考古專家在揚州召開了“揚州唐城南門遺址論證會”,專家一致認為,唐羅城至明清城的南門遺址,解決了揚州城南界問題,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城門通史”。

    時隔23年,南門遺址再掀神秘面紗。2007年年初至9月,為配合南門遺址廣場的建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再次對該遺址進行較為全面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500平方米,唐、北宋、南宋、明、清等多個時期修築或修繕的陸門遺存和與水門、水關遺址相關的一些遺跡,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時,還出土了一些銘文磚、文字瓦、瓦當等建築構件類遺物,考古人員也根據歷史遺存,基本弄清楚了南門遺址的總體形制布局、各期城牆的沿革和變化等問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