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中式建築特點及結構原理

中式建築特點及結構原理

日期:2016/12/14 12:03:01      編輯:古代建築
    中式建築即中國傳統建築,其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築、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

    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漢式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其最大的特點有:

    以木結構體系為主

    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匮,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采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3,5,7,9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11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庑殿、歇山、卷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庑殿為最高等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