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國共合作抗日小客廳”的武漢大學周恩來舊居,因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2009年經當地媒體報道後,校方承諾撥出專項資金用於修繕,去年6月搭起了腳手架。今年3月19日,記者來到武漢大學周恩來舊居看到,該舊居破損情況依然嚴重,修復工作並未落實。學校解釋稱,現主要將精力投入修建行政樓。
武漢大學周恩來舊居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位於珞珈山南坡,是一棟坐北朝南西式二層樓房,與附近10余幢同期修建的別墅群一道,被統稱為武大“老十八棟”。據悉,1983年,這棟建築被武漢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作為武大早期建築群的一部分,於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過鋪滿落葉的石階小徑,記者在接近珞珈山山頂處的樹林中看到了這棟老樓房,該樓位於18棟和20棟之間,樓房四周搭滿了用於施工的竹制腳手架,隱約可見英式田園別墅風格。樓房外牆不少地方已風化、剝落,雜草叢生。樓外無明顯說明文物單位的標識牌。
走進樓內,記者看到房間裡木質吊頂及地板大多腐蝕老化,屋內部分牆體有拆除和粉刷痕跡,一些建築材料隨意堆放。在二樓拐角處的牆面上,一塊刻有“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同志舊居,一九三八年”的石牌清晰可見,但沒采取任何保護措施。據一位退休的老教師介紹,舊居自去年6月搭起腳手架至今,一直處於“停工”狀態。
1938年,武漢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諸多國共軍政要員入住武漢大學。周恩來與夫人鄧穎超曾住進這棟小樓,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還在此會見了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等國際友人。
武漢大學有關負責人解釋稱,湖北省文物局於2009年批准了武大申報的有關周恩來舊居的修繕方案。負責修繕該棟建築的公司與修繕武漢大學行政樓的公司屬同一家建築公司,為保證行政樓的修復工作,暫時將該舊居的修繕周期延長,目前尚不能確定修繕完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