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濰坊古鹽業遺址發掘驚喜連連 制鹽流程初步探明

濰坊古鹽業遺址發掘驚喜連連 制鹽流程初步探明

日期:2016/12/15 15:11:05      編輯:古代建築

在固堤場發現的貝殼壁。

 

     12月9日上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部分專家專程來到濱海經濟開發區央子街道,對這一地區發現的由100余個遺址組成的4處大規模鹽業遺址群的發掘成果進行了論證。專家們認為,遺址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在國內尚不多見,為研究我國古代制鹽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考古專家大為驚歎

    當天上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守功等考古專家,先後考查了濱海區海安路南段和固堤場三處鹽業遺址內的鹽井、沉澱坑等古代鹽業遺址群。

    王守功告訴記者,渤海南岸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鹽業基地。從歷史文獻記載看,我國從商代、西周、東周開始至清朝以前,鹽農制鹽都是以煮鹽為主,正是此種煮鹽方式,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古代鹽業遺址。這是他所見過的最大的古代鹽業遺址,規模之大,脈絡清晰,器皿保存完整,都讓人驚訝不已。在這麼大范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制鹽有關的古代作坊遺址在我國鹽業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王守功說,這次來考查鹽業遺址,可以說驚喜連連,以煮鹽工具盔形器為例,就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海安路南段大片枯黃的野草叢中,考古專家看到大片盔形器殘片,這些殘片內壁光滑,外壁拍印長條、菱形等幾何圖案,通過殘片可以判斷出盔行器直徑在30厘米左右。而先前,考古人員在壽光北部、昌邑北部發現的盔形器直徑分別在20厘米和40厘米左右。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古代渤海南岸鹽業基地,制鹽方法或許相同,但鹽農所使用的盔形器大小、形狀不同,該地區的盔形器直徑由西向東是逐漸擴大的。

    在當天的考查過程中,考查人員在固堤場一個大坑內,還找到了大量的貝殼壁。記者在現場看到,在高約3米的坑壁上鑲嵌著密密麻麻的白色貝殼,有的貝殼損壞,有的則保存完好。坑壁上的貝殼並不是只有外表的一層,輕輕敲打坑壁,貝殼脫落後,內部還會出現大量的貝殼。王守功說,貝殼壁與古代制鹽有沒有聯系,還需要專家進一步論證,但貝殼壁也是地質變化遺址之一,能很好地證明濰坊海岸線的滄桑變化。

    制鹽流程初步探明

    在采訪過程中,王守功根據現場古代鹽業遺址內的鹽井、井圈、盔形器,向記者詳細描述了古代鹽農制鹽的過程。

    在海安路南段路東側一條長約50米、寬約3米、深約4米的大坑坑壁上,考古人員看到大塊顏色各異的土層,上面還鑲嵌著黑色的植物莖葉。王守功說,這塊土層就是古代的鹽井。它是古代鹽農取地下鹵水所挖的,這種井不會太深,一般情況下在3米左右。土層上的灰色、白色、綠色等土壤,就是地下鹵水所浸泡過的土層。顏色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鹵水密度不一,經過長時間浸泡致使土層顏色不同。

    “在這裡特別強調就是這些黑色植物莖葉!”王副所長說,這些黑色莖葉是一種海中植物,在鹽井內能起到覆蓋、過濾的作用,能很好地保護井內鹵水。古代鹽農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節約了成本,多麼有智慧!根據現場的遺址,考古人員大致推斷出古代制鹽的流程了,首先是挖鹽井取鹵水,經過海中植物過濾後,再把鹵水盛放在盔形器中高溫加熱,最終制成鹽粒食用。當然這只是簡單的制鹽流程,或許還有其他工序,需進一步考證。(來源:濰坊晚報 記者曾慶建)

    ◆ 新聞回放

     2009年10月至11月,由濰坊市文化局、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宣傳文化中心、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聯合組成的文物普查隊,在濱海區央子街道發現4處由100余個古代鹽業遺址組成的大規模鹽業遺址群。這4處大型古代鹽業遺址群集中在東西長16公裡、南北寬3公裡的范圍內,遺址群間距2公裡至4公裡,共發現100多個古代鹽業遺址,其中包括龍山文化遺址1個、商代至西周早期遺址14個、東周遺址86個、金元遺址8個。東周時期鹽業遺址分布最為集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

    本次調查,發現的遺址眾多,而且各個遺址的情況各不相同。商代至西周早期鹽業遺物主要是盆、罐等生活器皿。東周鹽業遺址群內都發現鹽井、沉澱坑等制鹽遺存及鹽工墓地。以往發現的東周資料只有零散的遺址點,這次系統考古調查,填補了該地區東周時期鹽業考古空白,使我們對戰國時期鹽業遺址的規模、分布情況、堆積形態以及當時制鹽方式有了初步了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