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婺源篁嶺古建築披上“防火衣”

婺源篁嶺古建築披上“防火衣”

日期:2016/12/14 11:57:36      編輯:古代建築

    近年來,隨著上饒婺源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給這座贛東小城帶來了新的機遇,大量的游客帶來了無限商機也給小城帶來了防火隱患。婺源縣公安消防大隊參謀黃暢告訴記者,每年的旅游旺季,蜂擁而至的游客給小城的防火防控體系增添了不少壓力。 

婺源篁嶺古建築披上“防火衣”

消防人員檢查消防設施 

    義務消防員守護篁嶺古村

    6月16日10時許,婺源縣篁嶺古村響起的一陣警報打破了古村的平靜。原來,這是篁嶺古村微型消防站的義務消防隊員正在進行日常訓練。

    4名義務消防隊員沿著崎岖的山路,提著機動泵迅速地從山間上的微型消防站沖下來。抵達“起火”地點後,4人各有分工,其中兩名隊員在一分鐘內迅速將近50米的水帶鋪好,其余隊員連接分水閥並將水帶與自吸高壓水泵相連,2分鐘內消防隊員就拿起水槍朝著指定“火點”噴射。

    在現場,微型消防站站長程秋元告訴記者,在古村內他們能保證3分鐘抵達火場。在現場觀摩的婺源縣公安消防大隊參謀黃暢告訴記者,憑借專職隊隊員的素質,撲滅鄉村的一些初期火災和小火綽綽有余。

    “如何把環境衛生、安全保障、滅火救援這三項工作合理分配,做好做漂亮是一個難題。”程秋元告訴記者,每天早上,隊員們都要分成兩組,一組清潔道路和維護安全秩序;另一組則要上街巡邏,對商販的占道經營進行勸阻,在此過程中能發現不少先期的火災隱患並迅速整改。此外,他們每天還要進行體能訓練和對消防器材的熟悉使用。

    微型消防站鑲入古村中心

    在篁嶺古村中心的一棟4層小樓,是景區的辦公區域也是篁嶺古村微型消防站的所在地。“消防站的位置四通八達。”篁嶺古村景區副總經理汪林新說,“坐落在村子中心,一旦有火情隊員們能第一時間抵達火場。消防站雖小,但五髒俱全。消防站按照部隊的模式和要求,設立了宿捨、學習室、文娛室、器材室、值班室、器材庫等設施。”

    記者在微型消防站看到,在一間十來平方米的小屋裡,有序擺放著消防戰斗服、水槍、水帶、滅火毯、消防斧、強光燈、防毒面具等消防器材設備設施,牆上掛著消防隊員值班表和管理制度。辦公桌上,微型消防站值班記錄、巡邏檢查、消防宣傳和滅火救援等台賬詳細記錄了小站的成長經歷。

    古建築披上“防火衣”

    “微型消防站成立後,我們在古村內設立了多個消防取水口,這讓我們的火災撲救實力得到了大大提升。現在,微型消防站已經建立了日常管理、排班值守、訓練和滅火工作制度,並定期開展基本技能訓練,提高撲救初起火災的能力。”汪林新說。

    汪林新向記者介紹,微型消防站實行24小時值班制,由現有的8名消防隊員分班編組值守。一旦接到火警信息,消防站就迅速核實火情,啟動滅火處置程序,消防員按照“3分鐘”到場的要求趕赴現場處置。此外,隊員們平常還要開展防火檢查,一旦發現火災隱患,立即回消防站匯報情況,消防站經再次檢查後要求商鋪整改。

    微型消防站站長程秋元說,據統計,篁嶺景區共有古建築108棟,其中年代最久遠的距今已有580年。如何守護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他們也是費盡了心思,首先景區在古村設置了52個消防栓,覆蓋了整個古村街道,此外利用古村現有的一些資源,如古人在村落各個角落設置的消防水池,並利用山泉作為消防用水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