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新田古村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

新田古村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

日期:2016/12/14 11:58:28      編輯:古代建築
    廣東省南雄市新田村,始建於西晉,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古村裡很多古建築因年久失修或無人居住等問題正呈頹敗之勢,大量堪稱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精品的建築已日漸破敗,面臨危險境地。

    在未到新田村之前,“旁門左道”只存在於文字裡,來到新田古村後,“旁門左道”卻真實地運用到了房屋建築中。

    據南雄市文史專家沈榮金介紹,“旁門左道”在中國建築(601668,股吧)史上極為少見,這類建築因處於村正大門的旁邊,所以這類建築上開的門就稱之為“旁門”,而開有旁門的房子是不能直通裡面的,想要進入屋內必須經由旁門入,再往左邊側門前行,最後進入主廳。這就是建築中真正的“旁門左道”。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的“旁門”已經斑駁,搖搖欲墜,左道也已經坍塌,整個建築只剩幾面牆苦苦支撐,屋內磚瓦和木梁倒下來堆成一堆。

    2009年,新田村被廣東省住建廳評為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現全村600多戶,3000多人,村民全部為李姓。村莊占地約25公頃。現存古村部分占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近代以前建築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

    村中建築主要由民居、祠堂、書院、古榕、寺廟、古井、裡巷等構成,以明末清初的建築居多,具有濃郁的客家民居特色。尤其可貴的是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石雕(單石窗就有60多個品種)、磚雕和木雕等建築構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建築工藝研究價值。

    但是,古村裡很多古建築因年久失修或無人居住等問題正呈頹敗之勢,大量堪稱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精品的建築已日漸破敗,面臨危險境地,新田古村落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

    千年古村的興衰

    走進新田古村,第一眼便被千年古榕吸引:榕樹樹干龐大,斑駁奇突,六根粗犷的樹枝遒勁有力,一根樹枝孤立地岔出伸到河面上,另外五根橫伸著猶如張開的手掌。有人扛著鋤頭,有人騎著摩托車從它旁邊經過,小孩子圍著榕樹嬉戲玩耍。千年古樹默默地屹立著,偶爾搖動著泛綠的葉子。它悄無聲息地守護著千年古村,見證著新田村從一個遷徙人群的臨時落腳點發展成上千人口的大村,也見證著新田古村那些建築從熠熠生輝到因風吹雨淋而衰敗甚至倒塌的窘境。

    進村的時候除了第一眼就讓人印象深刻的古榕樹外,呈現在眼前的還有一大片高高低低的青磚古屋。小路也是大有來頭,它曾經是一條著名的古道的一部分,叫“烏迳古道”。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每日來往於烏迳道的牛車約100輛,往來於南雄至烏迳新田的木帆船約500艘。直至民國時期,這裡水運還相當發達,南北客商雲集於此。

    從古道進入古村,沿著古村裡的青石板路漫步,聽著沈榮金老師對一磚一瓦,一牆一檐的介紹,仿佛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裡便走過了上千年的歲月。

    西晉的古井依然水質清澈,井台、石欄等都很完整,井欄呈圓形,由一整塊石頭從中間鑿空而成,上面有歷代井繩磨出的深深印跡。唐代的臨水寺卻沒有經受住風雨的洗禮,到如今只剩下三面青磚牆孤立著,木梁隨著臨水寺的倒塌斜架在牆上,牆面和木梁都覆上了一層青苔。如果臨水寺還“健在”,也許村民們每天都會聽見臨水寺的暮鼓晨鐘。

    新田村的歷史在青石路上逐一展現,各朝各代的建築讓人不住地感歎古人建造的智慧與深厚的生活哲學。一個千年古村,各朝各代的建築就這樣沒有章法地聚合在一起,呈現出它們特有的一種和諧。但是,大部分建築都面臨著臨水寺的命運,因為年久失修或無人居住等問題正呈頹敗之勢。

    保護古村面臨的問題

    為了保護這個古村落,新田村人和政府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努力。新田村人多方籌集資金對村內瀕臨倒塌的標志性建築進行了復古修葺。但是,民間力量面對古物維護的高額費用和所需的專業技術來說杯水車薪。

    為此,南雄市政府在2008年聘請韶關市城鄉規劃設計院對新田村編制了保護規劃,2012申報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並於2015年獲得中央財政3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

    雖然資金已經到位,但如何使用仍面臨著問題。按照文件規定,該筆資金監管部門分別為市財政局150萬元,農業局和環保局150萬元。鑒於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牽涉到多個部門,項目資金來自不同的渠道,住建部門作為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牽頭單位。在尚未制定傳統村落省級駐村專家,尚未明確項目組織實施具體負責人的情況下,對如何完善項目實施管理機制、如何規范建立項目設計、施工、驗收機制不清晰,所以導致項目至今未得到有效實施。

    “就傳統村落保護項目資金使用及申請省級駐村專家等方面工作,南雄住建局已向上級部門專門提出請示報告。”南雄市住建局村鎮辦副主任劉輝說。

    除了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問題之外,保護古村落還面臨著群眾保護意識不強和保護及修繕經費欠缺等問題。大部分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棄舊居,選新址,建新房,新田古村漸漸成為“空心村”,部分房屋因無人管理或無錢修繕造成失修和倒塌。而南雄市政府財力單薄,僅靠國家、省市安排的經費無力滿足古村落保護所需的高額資金。

    不做歷史的罪人

    “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古村落,2010年是270萬個,10年就消失了90萬個,現在的自然村只有200萬個左右。中國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都在這些古村落裡,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全部在村落中。”“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馮骥才在接受媒體訪時曾經說道。

    令人欣喜的是,保護古村落工作從民間到政府都越來越重視。從新田村走出來的李慈明,雖然已經定居在三亞,卻仍心心念念著這座年邁的村莊的“健康”。“我們外出游子對家鄉的發展十分關注,只要一想到歷史悠久的古村因無人管理或無錢修繕造成失修和倒塌,就十分的痛心。”李慈明說,村裡曾幾次自籌資金維護古建築,也四處奔走希望引起政府重視,加大對古村的保護。

    在政府層面,南雄市對新田古村保護做了近期和中遠期規劃。其中,近期規劃從2015年到2019年,主要工作是加強古建築的保護和修繕,並改善村莊基礎設施。中、遠期規劃是從2019年至2030年,要完成臨水寺的重建,把古村落改造成旅游地,同時,古村進入常規的長期監控和合理利用狀態。

    “南雄市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富,如果這些文物消失在我們手裡,我們就要成為歷史的罪人了,政府部門都在加大對文物保護的力度。”南雄市住建局局長吳良彬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