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青瓷蓮花碗現板橋鎮遺址 疑為高官遺留貢品(圖)

青瓷蓮花碗現板橋鎮遺址 疑為高官遺留貢品(圖)

日期:2016/12/15 15:10:43      編輯:古代建築

有蓮花瓣圖案的碗。

做工細致的瓷盤。

    9月26日,考古發掘人員在膠州市板橋鎮遺址清理出來多件精美的瓷器,其中發掘出來的青瓷蓮花碗尤其精美,而且碗的外體上雕著多個蓮花瓣。專家稱,這個碗很可能是貢品,並且可能是當時的朝廷高官來板橋鎮時所留下的。

    精品瓷器碗碟出土

     9月26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板橋鎮考古發掘現場時看到,考古發掘人員從現場發掘出了一個白色的條紋形狀的瓷碗。據介紹,這個瓷碗是北宋時期定窯燒制的。定窯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又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在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

    考古發掘人員在現場繼續清理時,還發現了一個精美的小瓷碟,經過鑒定這個小瓷碟做工比較精細,堪稱上等陶瓷,只可惜殘缺了一部分。隨後考古發掘人員在現場進行清理時,還發現一個口徑10余厘米的精美瓷盤。記者發現這個小瓷盤做工非常細致,只是口部有些殘缺,手觸摸上去感覺非常細膩。考古發掘人員告訴記者,這個瓷盤是北宋時期鈞窯燒制的瓷器,而且盤子也較為沉重,呈灰白,是鈞窯燒制的技術比較成熟的盤子。“現在出土的這些瓷器,對研究北宋時期各個窯生產的工藝和技術很有價值。”考古發掘人員對記者說。

工作人員正在清理"黃金大道"。

    遺址發現“黃金大道”

    “這裡發現了一塊超大個的青磚。”9月26日下午,考古發掘人員在清理現場北側的文化土層時,發現在土層內埋著一塊長40厘米,寬15厘米左右的大青磚,考古人員經研究認為是北宋時期的青磚。據介紹,在北宋時期,常見的青磚塊頭都比較小且薄,此次考古還是首次發現如此大的北宋青磚,而這種青磚產量比較少,只有比較重要的建築物才使用。

    隨後考古發掘人員在清理土層時,突然發現在泥土下面出現了很多黃沙,考古發掘人員對現場周圍進行勘察發現,周圍還有些北宋時期的青磚,初步判斷此處為當時的房間地面。據介紹,在我國北宋時期,有身份的人居住的房子非常講究,這些黃沙是專門鋪在地面下的,有防潮的作用,而且鋪黃沙時還要在裡面撒些錢幣,象征著大福大貴。因沙的顏色為黃色,當時的官宦或社會名流,在房間內的地面下鋪設黃沙,喻意為“黃金大道”,這種社會習俗直到現在還有些地方沿用。

    青瓷蓮花碗疑為貢品

     9月26日上午,考古發掘人員在東南角清理文化土層時,一個青色瓷碗被發掘出來,考古發掘人員發現這個瓷碗手感非常好,而且上面還有花紋,將瓷碗上的泥土清洗後發現,這個瓷碗整體呈青色,色釉光滑,而且采用的是細瓷制作,瓷碗的胎質也很細膩。

    現場的考古發掘人員告訴記者,這個青瓷碗為北宋時期五大名窯汝窯所燒制,是一個青色蓮花瓷碗,這個瓷碗可能是朝廷的貢品。現場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汝窯在河南省汝州市,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現場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因板橋鎮在北宋時期的地位非常高,而且經貿也十分發達,朝廷高官也經常來此,這個碗很可能是當時的朝廷高官來板橋鎮時所留下的。出土這個蓮花瓷碗,現在可以充分說明,此處當時曾住過朝廷重要官員,也充分說明了當時板橋鎮在北宋時期的地位。

林玉海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

    專家揭秘:北宋五大名窯燒制貢瓷

     9月26日下午,青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他告訴記者,在北宋時期朝廷並沒有設立專門的官窯,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繼漢唐之後的第三個繁榮時期,科技、文學、藝術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陶瓷業蓬勃發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地方風格濃郁,可以概括為“六大窯系”和“五大名窯”。

    “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以及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五大名窯”即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兩宋時期官窯制度開始初步確立,朝廷從各大名窯中定燒瓷器作為貢瓷,形成了不同於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瓷都景德鎮是在元朝時崛起,並以青花瓷、釉裡紅瓷和卵白釉樞府瓷馳名天下。明朝朱元璋開始設立御窯,此後,官窯民窯明確區分。

    林玉海所長告訴記者,在很多人看來,因北宋時期瓷器非常鼎盛,五大名窯當時的名氣和制作工藝技術也相對成熟,而朝廷也需要很多瓷器,所以後人現在把北宋時期的名窯理解為官窯,其他的窯系被說為民窯,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在北宋時期因燒制瓷器比較鼎盛,當時朝廷只是向五大名窯訂貨燒制,所以當時由朝廷向這些窯挑選燒造精良的瓷器做為貢品,所謂宋元時期的官窯,實際上是從民窯中“百中選一,千中選十”,這種官窯實際上是寓於民窯之中,所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到了元朝,蒙古人為游牧民族,對瓷器使用並不重視,因經常在外面打仗,固定居住下來的時間也比較少,所以當時中國的很多窯燒制出來的瓷器都遠銷國外。

    林玉海所長介紹,官窯只是到明朝才真正設立。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在景德鎮珠山之麓設立了御窯廠,有20座窯場,隨即委派專門負責管理御器廠的官員,名為督陶官或稱督陶使。明朝的督陶官,一般以中官及宦官充任。所委派的官員,大都熟悉陶務或願意鑽研陶務。到了明朝中、後期,在景德鎮設立的御器廠達到了80座之多,但是這些御器廠燒制出來的瓷器,專供御用或朝廷高官使用,是真正意義的官窯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