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17   編輯:古代建築桓台地處魯中山區與魯北平原交界地帶,系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全縣中南部為山前傾斜洪水沖積平原,北部為黃泛平原,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緩傾。獨特的地理位置,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使桓台成為集古鑒史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出土文物證明,在前埠、唐山、樓子、李寨、史家等遺址的文化堆積中,其上限屬後李、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余年的文明歷史。而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龍山文化(距今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3800年)和商周文化時期的遺址的發現卻是普 遍的。特別是1996年史家遺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的甲骨文,經專家認證和碳14測定為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甲骨文,它較安陽殷墟商代甲骨文至少提前300年。史家遺址位於桓台縣中部史家村,該遺址原為一高埠,現存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 500米。自明清以來多有青銅器出土。尤其是建國以後,大量出土過帶有銘文的青銅器,但只有少量被各級博物館收集。1995年10月,縣文物干部在史家村民破壞的商代墓葬中征集到一批青銅器、陶器和玉、石器,經調查確認,此地是一處龍山文化至商代的大 型遺址,遺址北部為一商代貴族墓地。1996年春,由桓台縣政府牽頭,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館、桓台縣文管所組成考古隊,先後兩次對史家遺址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發掘出龍山至商末的城壕和祭台,並在祭台上發掘出岳石大型結構祭祀坑,坑內分土層放置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共356件,這種結構和方式的祭祀遺跡在我國屬首次發現。在祭祀層底部發現有兩片已殘缺的甲骨文,經國家文字專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組成的鑒定組認定,確認為岳石時期的大型祭祀坑,坑內甲骨文確屬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甲骨文。史家遺址的發掘是岳石文化考古的重大進展,對於研究和認識岳石文化的社會發展進程及東夷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