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掘女隊長揭秘:秦俑最愛穿綠衣不穿黃衣
日期:2016/12/14 12:02:43   編輯:古代建築秦兵馬俑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許衛紅研究員最近在其出版的新著《說說秦俑那些事》中,首次披露了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中不為人知的許多細節。根據當時發掘時的研究,許衛紅認為兵馬俑一號坑可能並非精品工程,坑中的那些兵馬俑最喜愛的衣服顏色不是黑色,而是綠色。此外,在一號坑內意外發現的一座古墓葬中,4具遺骸及其陪葬品出土情況表明,他們可能慘遭滅門殺害許衛紅曾任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執行隊長,2009-2011年擔任秦俑考古發掘領隊。
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最愛
許衛紅說,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目前發現了近180座,兵馬俑坑屬於陵園外最外層的埋藏,距陵墓主人約1695米,距陵園外城牆1225米,根據親疏關系推測,兵馬俑應該不是當時秦始皇的最愛。秦始皇最愛的東西當然要盡量安排在近身處,如地宮之內各層台階上的各類陪葬坑。
雖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但專家在考古發現中也找到了證據。研究發現,兵馬俑一號坑屬於柱梁式建築,立柱起支撐作用,但形狀很不規則,有的經過側邊割鋸加工,截面成(長)方形,多數為整根木的自然截面;粗細不一,最粗的有40厘米,最細的大約19厘米,尺寸懸殊一倍多。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骊山。發北山石椁,乃寫蜀、荊地材皆至。”說明修築宮殿和陵園所用的木料來自蜀、荊地區。
有學者認為,從原則上來說,兵馬俑坑建築選材應當非常嚴格,每根木頭都是經精挑細選之後,多次加工而成,但實際上一號坑裡發掘的棚木有些並不是完全取掉了枝杈。
這些運來的木頭,為何不加修整就用在一號坑?許衛紅在書中推測說,修築宮殿和陵園建築這些重要的地上建築還有寢殿,可能使用的是從蜀、荊運來的木材,不僅要修整枝杈,還要使用優良木材。而兵馬俑當時並非秦始皇的“最愛”,它的使用者也是“兵士”,身份不高,因此在用材上比較粗糙。此外,考古發現一號坑的鋪地磚大小,也不都是絕對一致,有些磚還是半塊甚至多塊殘磚拼湊而成。
綠色是當時最流行的顏色史書中說秦人尚黑,但身著黑色戰袍的秦俑卻很罕見,相反紅、綠、藍、紫這些鮮艷的顏色,卻成了服裝的主色調。
許衛紅在書中說:“俑體所著服飾,均施色,以紅、綠、藍、紫為基本色,如綠色衣袖,基本對應綠色裳擺,說明衣料主材是綠色。”
“秦俑之父”、原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袁仲一先生曾做過統計,在277件陶俑上衣中,綠色的有118件(占總數的42.6%)、紅色的88件、粉紫色的52件、天藍色的16件、白色的2件、褐黑色的1件;在425件下衣中,有233件是綠色,占到了總數的54.8%,其次有78件紅色、61件天藍色、50件粉紫色、13件白色;在177件胫衣、182件壅頸(類似衣領)和239件袖口,綠色分別占到57.6%、37.4%和41.4%,仍舊最多。專家得出的結論是,綠色最受歡迎,白、黑色很少,黃色沒有1件。
為什麼綠色會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顏色呢?許衛紅分析說,這可能與綠色染料來源充足有關,“當時的秦人,作戰都是自帶服裝,而磨制綠色染料的孔雀石,在當時比較普遍,平民也容易獲得,大量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墓內疑現千年滅門案
許衛紅告訴記者,2010年,他們在對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時,在坑中發現一座古墓葬,墓裡發現用草席裹著的4具骨骸,從頭骨的特征看,是一對成年男女、兩個兒童,其中一具兒童骨骸的牙齒還是乳牙。成人的頭頂有一件殘陶壺,腳下擱著陶盆。專家從出土的陶器形狀,推測該墓晚於漢代,距今近2000年,從墓中陪葬品可以看出,這家人很窮,但為何夫妻二人連同兩個孩子慘遭殺害,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成了難解之謎。
許衛紅說,此前,在二號坑中,曾發現一座東漢時期的夫妻合葬墓,一組陶馬殘片堆放在墓坑裡,兩口棺材置於俑坑的磚鋪地上。二號坑的西北角有一個幾十平方米的擾坑,發掘時該坑已被後期的雜土、淤泥再次填滿,淤泥裡甚至還有民國初年的銅錢。就是說,民國初年,農民在此挖了幾十平方米的土,露出幾十個陶俑,後來下雨,淤泥蓋住了坑。
她說,這說明至少在東漢時期,這些兵馬俑陪葬坑已經是被遺忘的角落,平民百姓已經可以隨便在此挖墓埋葬逝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