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出行指南:酷熱時節 雲南古鎮行
日期:2016/12/16 17:53:32   編輯:古代建築
遠去的背影,沉甸甸的稻草,幸福的含義。
本次的行程,我將分三個部分來展示給大家,分別是古鎮新生、旖旎風光和安然寺廟。現正式推出第一部分:缤紛古韻 惬意新生。
古鎮內的街道大都依山傍水而建
千面女郎
麗江現有三座古鎮,分別為大研古鎮、束河古鎮、白沙古鎮。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大研古鎮,它坐落在麗江壩中部,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古城海拔2400余米,始建於宋末元初,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裡,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巖,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
碧水藍天束河人家
走進麗江時,我驚歎在雄厚的雲貴高原上居然會有這樣精巧的小鎮。時值五月,正是初夏的日子。登上高處,極目遠眺,安詳的小鎮映襯在一片片嫩黃的油菜田中,遠處還能隱約看到玉龍雪山的輪廓,俨然一幅極品山水畫。麗江是個值得去上好多次,值得慢慢停留的地方,實至名歸的中國小資城市代言人。這方寸之地,那印象之中涓涓不斷的流水,暮色降臨時飄搖疏離的燭光,石板路上溫婉柔美的女子,空氣中意境悠遠的音樂,有如精神世界的鴉片,吸引著無數的男男女女沉迷於其中。
四方聽音是束河的必到之處
相對與小鎮的柔美,我可能更喜歡高原風光的大氣,但或許是不經意的將自己放置於這座古老的小鎮之中,卻也讓我那習慣了大氣磅薄的視角,悄然的混雜了幾許綽約的風情。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下,從獅子山上的萬古樓探出頭去,看著這座寂靜的小城在金色的外衣之下,開始一天惬意悠閒的生活。那一抹抹、一縷縷跳動的光線,映照在光滑石板路上,折射出醉人的光輝。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混雜著麗江粑粑陣陣的香氣,糅雜進這清澈見底的玉龍雪水,飛進了我的視線。這一刻,她是那樣的恬靜,伸出那纖細的手,引領我穿過一巷又一巷,直至走進她的心房。古城內的那些酒吧也很有風味,大部分的招牌和菜單都是英文的,俨然一副國際化的樣子。在初夏暖暖的陽光下,在城內緩緩流動的小河旁,聽著自己能聽懂的和不能聽懂的語言在飛揚,真是很惬意。
古鎮的清晨
夜幕降臨,大研褪去了羞澀的面龐,換上了前衛的衣裳。到處是吵雜的音樂,時尚瘋狂的男女,幾乎讓我忘卻了那高高懸起的燈籠下面,還有流水的輕聲吟唱。
大研古鎮的第一束陽光撒在上學的路上
溫婉女子
如果說,大研好似一個千面女郎,束河則更像一個溫婉女子。它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裡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捨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頭“九鼎龍潭 ”,又稱龍泉,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湧泉,束河人奉為神泉,於是建有北泉寺。它其實兩個大小不等的泉潭組成,中間由一涼亭隔開。潭水因潭底水草而顯得碧綠,潭中游魚成群,清晰可見。
大研古鎮無論在建築布局上,還是游人密度上,都過於緊湊,對於向來不喜歡吵雜的我,更迷戀束河那極盡可能的閒散。我在古鎮中隨意的走,折回,側身。身外,商業繁榮,是一家緊挨一家的小商鋪、小酒吧,以及來來往往的游客;穿越一條窄窄的長長弄堂,就像進入了時間隧道,來到另一個時空,有另一重天地,弄堂的這頭,還保持著古時的格局和純樸的民風,古風依存,長廊依然,舊式堂宅依舊。束河古鎮,其最大的不同地方,或者說迷人之處,就是這種顛倒眾生的存在吧,更增加了游人的這種錯覺,以為自己不是在古鎮、古村游玩,而是來到古時候的某個地方,從外面的繁華世界來到這裡,同樣會讓人陶陶然、欣欣然……?
在這裡,可以找到未經修葺的古宅,欣賞幾百年文化的沉澱;可以隨著穿梭的玎珰,找到最美的耳環;可以在門前那盛開的花朵旁,見到悠閒的小狗;可以在通透的藍天下,捕捉到最美的笑顏。那在外人看來,沉甸甸的八十斤稻草,卻是她心中幸福的源泉。一個遠去的背影,回味綿長的笑聲,我突然明白了,幸福,並不能用固定的標准去衡量。那一點,那一滴,都只存在於自己的心中,卻能通過一個眼神,一句話,傳遞給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傍著流水,享受一頓晚餐,吉他歌手清澈的嗓音,搖曳的燭光,令我失神。在雲南這塊民族大舞台上,大家即興起舞,不分年齡、不分地域或民族,所有人都是最優秀的舞者。烏雲籠罩下的四方聽音廣場上,老人、小孩、青年,裡裡外外排成幾層,繞著一個最簡單的圓圈,不少到這裡的游客也會插在隊伍之中,隨著古老的節奏翩翩而舞,這一刻我真正體會到,時間在這裡是最寶貴也是最廉價的財富。
獨克宗大佛寺內的轉經筒
康巴漢子
麗江古鎮的美,細膩婉約,建築上的精致,讓人細細品味。而落於雲南省北部城市香格裡拉的獨克宗古城,和麗江熱鬧的大研古城不一樣,更有著一種康巴漢子的大氣之美,恍如在早已沉澱在歷史記憶被喚起的景象,這種平靜的穿越讓人油然而生親切之感。我想也許它原本就是從人們記憶中那內心的純淨之地中走出來的,是我們最無暇而美好的投射,也正因為如此,它的平靜才能真切的撫慰著我們被物欲塵埃遮蔽著的躁動的靈魂,輕揉著我們滄涼而冷漠的情感。獨克宗古城,那裡會讓你洗去一身的疲憊,只剩下一顆淡然的心去聆聽巷子裡遠去的馬幫鈴聲,對著天上的藍月亮傾訴心底的故事。
大佛寺外牆
這座古城初建於唐朝,明朝毀於戰亂,清朝重建,民國擴建,歷史長達千余年。石砌的房屋外髹著一層白粉,白天看起來,處處燦亮如陽光;夜幕一垂,房屋又皎潔得好似披上了浪漫的月光,因此,古城又名“白色石頭城”。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像八瓣蓮花般伸向不同的方向;石砌的民居,在大龜山周遭錯落有致地散布著,整個地方,在歲月的浸漬下,泛出了灰舊而不破敗的顏色。它那古意盎然的原貌,展現著一種不事修飾的隨意,正是這樣一種我行我素的個性,使這個偏遠的地方流現了一種令人震撼的大魅力。
大佛寺牌坊
古城內的大佛寺,是一座五層磚木結構,漢藏風格仿古建築,它的傍邊,是這個高21米,總重60噸的巨型轉經筒,筒身為純銅鍍金,筒壁上高浮雕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下層為佛家八寶:法螺,法輪,寶傘,百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筒內藏有經咒,無字真言124萬條和多種佛寶16噸。筒頂為比筒身直徑明顯大的圓形“傘蓋”,輪座為巨大的滾珠軸承,軸承外圍為直徑約十公分的不銹鋼管彎成的大環。轉經者可抓握大環,或推或拉順時針轉動經筒。據說六個壯漢方可轉動,每轉一周,相當念佛號124萬聲。人們一撥又一撥虔誠地加入合力順時針推動轉經輪的祈福隊伍,很是壯觀。那富有節奏的轉動,不只是經輪,更是長久以來存在於人世間的信仰。
離大佛寺不遠,開來自四川甘孜州塔公草原的一家兄弟,在這裡開了一家獨具特色的藏式餐館-康定情歌,飄香的酥油茶,美味的牦牛肉火鍋,好客的胸懷,一如那粗犷豪放的音樂和舞姿,伴著樸實的言語,印刻在我的記憶深處。這裡的三弟,叫做諾爾布,一個聰明帥氣的藏族小伙,舞姿出眾,善於交談,我二天的晚餐都是在這裡吃的,也讓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像八瓣蓮花般伸向不同的方向。
在獨克宗古城,你的腳步會不由自主地慢下來,不是因為石板路,更不是因為土牆房上的袅袅炊煙,千百年來這裡的居民早已經習慣了曬曬白天的紅太陽,而後在夜晚的藍月亮下歡歌盡舞……或許坐落於“八瓣蓮花”之中的獨克宗神聖不可侵犯,才形成了這裡的與世無爭和一塵不染,才讓這裡至今保留得如此完整,讓人到訪這裡的人停止了時間。獨克宗那獨一無二的建築、文化、風俗,無不闡明了什麼是夢幻中的香格裡拉……
印象中的麗江和獨克宗古城,都是人來人往,摩肩接踵,但我這次到達這裡,卻沒有看到太多的有人,綜合了當地人不同的說法,我總結了如下三點: 第一,上海世博會的分流;第二,年初西南的大旱,很多游客對這裡的自然環境有了顧慮;第三、通往梅裡雪山的道路在維修,推遲了很多人的雲南行程。但我卻沒有發覺,這裡的自然景觀受到太大的影響,由於有了雪山雪水的滋潤,一樣是生機勃勃,生機盎然。
游人的減少,倒方便了我,我不喜歡嘈雜,安靜的在古鎮中穿梭。一切只在隨意的走動之中,路上的感覺只存在瞬間的感動,影像只是一種記憶的方式,唯有心裡的感應才是永恆的芳華。殘存的天空不只是灰暗,花紅柳綠也有竟時,古老的石板路依然在延伸,行走在上面腳步,卻世代的更迭。誰能陪伴我,又一程的路途?彼岸花,早已盛開千年,不願凋謝,是在等待誰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