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高鐵之土橋:百年古鎮期待重振雄風
日期:2016/12/15 22:58:34   編輯:古代建築動車飛馳穿過土橋村邊馬頰河
寫有“國道104線359公裡”字樣的裡程碑,注定意義非凡。
它不僅表述著一個數字,其安身之處,更是一個交通樞紐。
它的面前,是寬闊的104國道;它的頭頂,是一列列“子彈頭”穿梭而過的京滬高鐵;它還位於公路大橋的橋頭,其東側百米,便是緩緩流淌的馬頰河。
公路、高鐵、河流,在這裡交織成交通圖上罕見的“米”字形。特殊的樞紐交通區位優勢,讓人們想不記住這裡都難——土橋村。
德州的縮微版
東西走向的104國道,從土橋村穿過,“正好把村子平分,路南1000畝地,路北1000畝地。”土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書明對記者說。
土橋村位於104國道南側的半個村莊,是“大隊部”所在地,村中大部分民房也坐落於此。“今年我家種了六畝三分麥子,打了7000多斤。”在橋頭公路上曬小麥的村民李文星說,“俺們村是個農業村,莊稼連年豐收,村民主要靠種地生活。”
這裡莊稼連年豐收,除了村民辛勤耕作之外,還得益於四季流淌的馬頰河。一座窄窄的百年老橋——土橋,橫亘於穿村而過的馬頰河上。“從來不斷流,想什麼時候澆地就什麼時候澆地,可方便了。”講到這裡,李文星臉上露出自豪,“別的村都眼熱呀,要不得修揚水站,要不得打深機井。”
除了種地,土橋村還有4支建築隊。而如今,他們都承包了高鐵工程,一個農民工一天能掙一百元錢。也有的農民,沒有加入上述建築隊,但農閒時,也都到高鐵上找活干。
近水樓台先得月。土橋村民之所以“都到高鐵上找活干”,緣於即將開通運營的京滬高鐵,與104國道一起,兩個交通大動脈,在村中劃出一個漂亮的“十”字。
原來有著1528畝耕地的土橋村,被高鐵征用54畝。“從北到南,18米寬的高鐵縱貫全村,長度大約是2000米。”李書明告訴記者。
如今,大河、國道、高鐵,在土橋村交匯。
自古以來,文明往往因水發祥。雖然時下的馬頰河不能通航,但畢竟為土橋村注入了水的靈氣。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主樞紐城市,德州因運河而興,因鐵路和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而實現騰飛。令人稱奇的是,多種交通方式在土橋村的高度融合,使這裡成為德州的縮微版。
曾是商業重鎮
“每逢二七趕集,橋北頭賣菜,橋南頭賣布。”土橋村那座水泥欄桿已經脫落的“土橋”南橋頭,是一個十字街,在十字街的東北角,48歲的張艷君經營著一家日雜商店,“早先,這裡是書店,這些年賣書不行了,我改成賣日雜了,平時顧客不多,集上還行。”
十字街的東南角,是一家超市。兩家店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清晰可辨“為人民服務”,以及五角星等字樣和符號。這些,依稀透出“人民公社”的影子。
十字街向西,也有一座高大的門樓。指著門樓上一塊一米見方的凹槽,附近饅頭房的經營者稱:“那裡早先掛著毛主席像,是老供銷社的洋布行。”邁進敞開著的門洞,滿院的榛樹、野草,將躺在地上的糧囤、木板深深地掩蓋。
——在轉型為農業村莊之前,土橋曾是一個商業重鎮。不只十字街,處處風姿猶存。幾百米長的商業街上,“薄利超市”、“中醫門診”等商業店鋪,依次散布在公路兩側,它們無一不是開在紅磚建成的房子裡。而這一溜磚瓦房,卻無一例外地滄桑斑駁,略顯破敗。
“上百年前,土橋非常繁華。”1953年出生的李書明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土橋大集還非常有名,方圓幾十裡、上百裡的人都來趕集,連河北、平原的都有。“我以前有個鄰居,娘家是吳橋的,就是因為常來土橋賣花生米,最後嫁到了這裡。”
不僅曾經是商業重鎮,在行政區劃上,早年的土橋也是一個鎮。村中老人告訴記者,1981年土橋公社改為土橋鎮,下轄周邊幾十個村子。但從當時開始,由於黃河涯、邊鎮、陵城等地分流客源,這裡的集市開始萎縮。
記者采訪時看到,一家刷著黃色塗料的紅磚房前,掛著“副食批發”的牌子,而其院門上,依然釘著“土橋鎮土橋村185號”的門牌。
行政上的“土橋鎮”,終結於2000年。在當年的合鄉並鎮行動中,土橋撤鎮,土橋村被並入陵城鎮。三年後,又被劃入陵縣經濟開發區,直至今日。
“重操舊業”
張英河是土橋村村民,他家一處建有4間平房的院落,多年來一直閒置。近日,同村的張建新以6萬元價格將其買走。而在三年前,“兩萬塊錢沒人要。”
毋庸置疑,土橋村的土地升值,得益於高鐵。“聽說村子裡通了高鐵,好幾個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來要宅基。”李書明說,這些人以前都有在外安家落戶的打算。其中,有人想買一處“好位置”的土坯房,“兩間破房,出到了5萬,價格夠高的了吧?可是人家還不賣了,說放放還能漲。”
2008年,高鐵線路在土橋村開始施工時,就曾有河北投資商找到李書明,稱有意開發土橋村一個七八畝地的大坑,“說要仿照大雁島,建個生態旅游餐飲項目。”李書明稱,“只不過,縣裡要開發高鐵新城,有統一規劃,這樣的事情村裡已經說了不算。”
土地升值,僅是高鐵落戶土橋的效應之一。借力高鐵,德州即將迎來史上第四次大騰飛。而土橋,也被高鐵推上了重振昔日雄風的風口浪尖。
被高鐵征地的土橋農戶,涉及50家,最多的被征用五六畝,最少的僅僅幾分地,雖然多少不一,但他們一律“失地不失收”。“每年都將按照每畝地700斤小麥、800斤玉米拿到補償。”李書明說,“這樣一來,他們更有精力去做買賣了。”最近一兩年,村民呂雙喜開始搞起了鋁合金門窗加工,李麗君做起了煙酒批發生意,張朝發新開了一家五金門市部……
高鐵,讓土橋群眾“重操舊業”。因為,作為百年古鎮,土橋是有著經商傳統的,這裡的人家,曾經十有八九做過買賣。只是,隨著集市沒落,無奈之下,他們漸次扛起了鋤頭。今後,高鐵時代來臨,他們又將如魚得水。
雖然隸屬於陵縣,但往來於土橋與德州市區的32路公交車,已將這裡與德州市區的距離大大拉近。與德州東站候車室之間,僅僅2000米的直線距離,又使土橋群眾從心理上將自己徹底融入了高鐵生活圈。接下來,借力高鐵而實施的德陵一體化規劃,土橋還將從更大程度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