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對古建築修繕的一些思考

對古建築修繕的一些思考

日期:2016/12/14 10:55:07      編輯:古代建築

一、保護古建築的重要性   

古建築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它的文物價值,所以我們保護古建築,主要是保護它的文物價值,即保護它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這些價值是通過現存的古建築實體體現出來的。 

二、古建築保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在古建築維修中往往對其所具有的文物價值認識不足,常有任意更換構件,彩繪一新、甚至改變建築物原有的形制、結構等現象發生,從而造成對文物的破壞,這種破壞稱之為保護性破壞。究其原因有如下幾種:①把文物建築與現代建築等同看待,認為既然修就應該徹底地修,以求煥然一新和一勞永逸,從而大動干戈,大換構件。這種現象在宗教(廟宇)、旅游、園林等非文物部門使用的古建築修繕時最容易發生;有時候是地方主管行政領導缺乏文物意識而進行的不合理的干預而造成的。②認為古建築的修建年代越早越有價值,因此在修繕時往往把建築的形制、結構、材料和制作工藝人為地統一到始建年代的狀況,從而造成對其後重修的古建築的破壞。其實,這種“越早越有價值”的認識完全是對古建築價值的誤解。一座經多個時代重修的部分都具有文物價值,只是重要程度有所區別而已。③對新材料、新技術的迷信,濫用新材料、新技術。④修繕設計時用現代人的審美觀來看古建築,對原有建築的式樣和不合理的結構加以改動。

三、分析古建築修繕過程中的存在的分歧

3.1 分歧一:保持現狀與恢復原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古建築“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但在具體執行時各人對“原狀”的理解有所不同,歸結起來,大致存在如下看法:第一種看法是認為古建築的原狀應該是指它始建時狀況,因此在進行修繕時應該把後人改變或增加的部分予以取消,然後再按原來的面貌予以恢復。如果按這種辦法進行維修就難免要造成保護性破壞。第二種看法是古建築的原狀就是現存的狀況,應以現存實物的鑒定年代為准;現存的古建築上保持的各個歷史時期的修建痕跡都是歷史記錄,都應加以重視,維修時應予以保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日常的保養、加固維修等。第三種看法是在沒有充分依據的情況下要保存現狀,如果條件合適,即確實需要和依據充分,也贊成恢復始建時而貌。  

對於“古建築原狀就是始建狀況,因此維修時必須恢復其始建面貌”的觀點,我們不敢苟同。恢復始建原狀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依據不充分,恢復時僅是按當時的建築風格、特點進行的。這樣恢復的建築物已不是該古建築本身了,充其量只能算做一個仿古建築而已。二是有充分的文字、圖件記載作為依據,按這些記載進行復原我認為,這麼恢復的建築雖然與原建築很接近,但不管它如何做舊,始終還是現代所修建的建築實體,這些恢復的部分不能算作文物,因為它被毀壞了仍可按其所依據的文字、圖件記載加以復原。而復原所依據的文字、圖件記載倒是可以作為文物加以保護。同理,某一古建築若已完全毀壞,在其原建地點復原重建的建築物,不管其依據充分與否,都只能是一座仿制品或復制品,而不是文物本身。至於說因為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需要進行的復原,若其意義不太大,應加以限制;若其意義大於古建築所具有的文物價值,那麼它就超越了我們所討論的文物保護的范疇。 古建築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所記錄下來的各個朝代修建時的建築形制、結構法式、構件質地以及制作工藝。在進行修繕時對現存建築實體的保護,應著重於經常性保養維護和加固工程,保護性物和構築物的修建應注意與文物和環境風貌相協調,更不能破壞文物的保存環境。也就是說,保存現狀是古建築維修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  

當然,保存現狀並不是說一切都不能動。首先,當古建築的某些構件業已腐朽或損壞,如果不更換將要危及該文物的安全時,應根據原存的建築特征予以修繕或局部復原,但所要恢復的原狀也應是該部分現存的修建年代的狀況,如嘉興市馮家大院的修繕工程的柱。其次,在古建築上附加的保護性建築,如果會造成對文物的破或與文物的風格不協調,應予以取消,如嘉興市馮家大院二層部分窗的封閉。第三,近現代增加的一些非建築性或藝術性的東西,造成對文物本身或文物環境的破壞,應予以取消。就好似一件雕刻藝術品被人塗上墨水而面目全非,我們就應該將墨水清洗掉以恢復其本來面目。  

3.2分歧二:整舊如舊還是整舊如新   

在進行古建築修繕時,是否需要作舊這一問題,目前還是看法不一。整舊如舊還是整舊如新呢?我們認為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區別對待。   

3.2.1對古建築進行整體裝修,使之煥然一新,這是封建時代修繕者所要達到的目的,因為當時還不是把古建築當作文物看待——這種做法也就無可非議了。然而,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古建築由於某種具體需要而被裝修的“煥然一新”;這實際上是對古建築的破壞,嚴重損害了古建築的文物價值。例如,現在有許多地方為了表示對革命領導人的尊重而將其故居裝修一新,甚至加進了現代氣息,給人以豪華的感覺;然而,參觀者看了之後,往往會發出這樣的感歎:“怎麼×××在那麼困難時期還住這樣豪華的房子?這不是脫離群眾嗎?”這樣,它所具有的教育意義豈不是完全變了樣?   

3.2.2新更換的構件應該適當作舊,以求得與周圍原有建築的協調,但應當通過建檔、立碑等方式加以說明,構件本身也應具有某些不太顯眼的標志。作舊時還應注意不可改變構件原有的質地。如嘉興市馮家大院河邊連廊木柱的磉蹬。  

3.2.3油飾彩畫不但具有裝飾作用,對木質還有保護作用。由於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就會自然褪色、脫落,為了保持其所具有的兩種作用,就應該予以重新彩繪。在重新彩繪時應嚴格按其原有的材料、制作工藝和風格特征進行。由於它會自然褪色,一般不需要作舊而順其自然,且如果作舊,勢必改變原有的材料。

3.2.4作為藝術品存在的壁畫、雕塑、影壁等,我認為不存在作舊問題,因為根本就不應該對其進行修飾。任何形式的修飾都有損於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因此,我們所要做的是保護,而不是修飾或修復。只有當某些藝術品破裂為數塊時可以將其粘接起來,以求得整體的藝術效果。  

3.2.5為了保證古建築的安全而增加的保護建築或構件,一般不需要作舊,如果作舊,則魚目混珠,反而不好。不過這些附加建築或構件應力求與其所保護的古建築的風格保持協調,不要造成對古建環境風貌的破壞。至於附加建築或構件的顯露與否,我認為不是主要問題。  

四、古建築修繕過程中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

使用新材料、新技術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護古建築,保護其文物價值。   

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換原材料,而是補強或加固原材料、原結構。例如,古建築的某個構件有所損壞時,首先我們不應當用新材料(如水泥、鋼筋等)來替換原材料,而應考慮用灌注黏合劑,使用金屬材料加固等辦法將原材料保存下來:用與原材料質地相同的構件更換舊構件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對於一些具有可逆性(即可以拆除而不損壞文物)的新材料(如金屬材料)的使用可以提倡,因它既可起加固作用,又不破壞原材料的質地,在有更好的辦法或更優良的材料時,還可在不破壞文物的情況下將其拆除。對於一些不具可逆性的材料(如化學物質)的使用,應十分慎重,經過實驗取得成功經驗後才能使用,若不是十分必要時,也不應使用。  

新技術的應用大多不會改變文物本身,又能減少勞動量,減輕勞動強度和加快速度,應予以提倡。但為了保持原有的工藝效果,部分工序還應使用傳統的工藝技術。例如,木、石構件表面的處理和油飾彩畫等,使用新技術很難達到原有的工藝效果,因此,還是以傳統手工做法處理為好。  

五、總結

總之,對古建築的修繕是一種既讓人興奮又讓人頭痛的事,興奮是在對古建築修繕過程中總會給人帶來很多的驚喜與意外,頭痛的是如何在保護好古建築的過程中做到保持現狀與恢復原狀的統一。但無論如何,只要用心去做,便會使古建築煥發出新的生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