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大理稻田中央的古鎮 喜洲街巷看本色民居

大理稻田中央的古鎮 喜洲街巷看本色民居

日期:2016/12/16 16:09:42      編輯:古代建築

  喜洲農田裡勞作的農人,他們將野草從田間清除,這樣的手工勞作在農忙時節隨處可見

  我用了整個下午都流連在喜洲條條街巷中,在大理看民居不是在古城,而是在喜洲,除去嚴家、董家、楊家3處對游人收取門票的大院,這裡還有80多處保存完整的白族院落,在不打擾居所主人,或是得到主人允許的情況下,進入參觀是不需要買門票的。每處院落都各有不同,每處院落都遺留了先人造宅時的心思。像雲南的很多其他地方,鎮中空地名為四方街,四方街內是售賣喜洲馍馍的攤鋪,周邊延展出去的巷子裡除去幾家古玩店似乎是為游客而開,其他生意都是當地人自己關照居多。我喜歡喜洲燒制的粗陶瓶罐,這種被當地人稱為泡菜瓶的罐子,在古城的很多酒吧裡被用作花瓶或是煙缸來裝點,一個畫滿水紋的陶罐只賣三五元錢。

  如果拋開那條穿鎮而過的214公路不算,喜洲就是一座被稻田團團包裹的古鎮。無論你從哪個方向走出,都會讓你身處稻田之中。在鎮邊,我結識了一群粉絲廠的工人,廠子就建在稻田間的空地上。起初我以為那架子上一排排白亮亮的是米線或是米粉,惹得勞作的工人們哈哈大笑,他們熱情地把架上的粉絲拿下來讓我辨別。一個姓楊的工人用報紙包了一大捆粉絲說是送我回家品嘗,他說,這粉絲都是用土法制作的,和你們城裡頭賣的不是一回事,好吃很多。


喜洲入口

  種種原因,我曾4次來到喜洲,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節氣,每次來這裡都會見到稻田不一樣的景致。喜洲鎮就像點綴畫作般生長在這片稻田之中,沿著稻田間的小馬路一路下行,是喜洲的沙村,這裡是一片臨海的濕地。在過去喜洲的漁人從這裡出發,船上伸出的竹竿上載著一排排的魚鷹,用魚鷹協助捕魚的方式一直延續到前些年才慢慢衰落。現在到沙村的岸邊,還是可以看到魚鷹捕魚,只是已經被開發成了旅游觀光表演,收取每人120元的門票方可進入觀摩,這樣一來我的旅程只能被終止在距離岸邊幾十米的售票處,多少有些遺憾。

  在喜洲你會發現,白族人的服飾與古城內見到的不一樣。來古鎮上攝影的白族小伙為我解開了這個疑惑,他說,現在大理城內游人看到的白族服飾,都是在電影“五朵金花”播出後,按照當時電影裡的戲服而制的。現在城內的導游多會向你解釋,白族的婦女將“風花雪月”戴在頭上,那也只不過是導游詞而已,真正並非如此。在他的老家洱源縣,已婚婦女和未婚婦女在穿著上有區分,對於日常勞作的人們來講,穿著得簡便才好。

  喜洲最美的那一刻是在黃昏,陽光將稻田染成金黃色,古鎮的白牆、青瓦仿佛從稻田中生長出來似的,田野裡的農人穿著各色的衣裳向古鎮歸去,炊煙騰起飄散向四方。

    景點交通:

  從古城或下關乘坐開往喜洲的中巴,沿滇藏公路招手即停,票價5-8元,從下關至喜洲需1小時,當天可以來回,也可以在喜洲過夜,參加當地的晚會。第二天游覽附近的蝴蝶泉等景點。

  景點門票:

  嚴家大院門票5元,楊品相宅門票3元,侯家大院門票2元。

  開放時間:各家大院至18:00關門注意事項:比較著名的有楊品相宅、嚴家大院、侯家大院等,既保持了白族傳統民居特點,又結合了中西建築手法。

  喜洲美食小吃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種色、香、味均佳的麥面烤餅,是大理城鄉的一種風味小吃,以喜洲白族傳統粑粑最為有名。 小麥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發面相當講究,要加適量上鹼,揉透,再用精油分層,撒上蔥花、花椒、食鹽為鹹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紅糖包心為甜味。做成圓形小餅後,一次6個,鹹甜各半,整齊地擺在一塊圓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餅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層香油,然後放入油鍋中烘烤。大約十分鐘後,一鍋黃燦燦、香噴噴、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鍋了。 喜洲粑粑不僅色美味香,而且價廉實惠,向來一直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倍受人們的歡迎,同時,也是外出勞動或旅游的絕好便攜食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