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不分國界
日期:2016/12/14 10:54:31   編輯:古代建築
一眼看上便不離不棄。2007年,當智珠寺被比利時人溫守諾發現時,它已經破敗不堪,周圍是由不同時代風格的房屋組成的建築群,古寺早已被人們淡忘,但溫守諾決心拯救這抹行將逝去的美。
拯救談何容易?共清出了200卡車瓦礫,相當於500噸生活垃圾。翻新重建工作購買了80立方米的新木材,換掉了71根木柱;整修了1400平方米的棚頂,共修復了43000塊棚頂瓦片。
不僅如此,古建修繕隨時都有意外發現,溫守諾就在拆吊頂時發現了那時的天花板,藏式,極美。於是請來藝術家湯國,該團隊共清理了400多塊面板,但其中只有70塊可以完全恢復,120塊能夠恢復到良好情形。湯國采取的是古法呵護面板:不用釘子,用油灰作為黏合劑(由日本油桐樹上的桐油、細砂、石灰等調拌而成),面板的背面填上細麻。湯國說:“藝術並不是一種發現過程。藝術是懂得如何利用傳統進行創造。讓認為‘無用’、即將‘扔掉’、甚至覺得‘破爛骯髒’的東西重新呈現原來的樣子展示它的容顏,延續它的生命。”經過整理之後,大殿屋頂有部分地方沒有了梵文畫板,空了出來。於是,我們抬頭便可以看到那時彩畫和今日空豁相交叉的屋頂。
每一塊磚、一塊瓦都被小心翼翼地揭起來,編上號,一塊塊打理整潔後再原位復原,於是原定的工期大大延長,兩年變成了5年多,溫守諾說,修繕還要繼續20年。修復建築師說:“我們非常小心地比對和挑選修復方式,修舊如舊是我們的原則。”從舊建築裡挑選能使用的材料,再尋找到最接近舊材料的新材料,按建築原貌一比一重建。“這種方法比全部拆掉再用新材料按舊圖紙重建的方式費時費力得多,很多人說我們太‘奢侈’了。”而溫守諾則很淡定:“希臘神廟、吳哥窟都是這樣修復的。”
不但如此,每個時代在古寺身上留下的印記都被保留了。明清民國自不必言,60年代的門拉手、電線桿、“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標語,都被留下。於是修復就按照先挪出瓦礫,露出柱身,再一個一個橫梁、有時甚至是一塊塊磚地展開。即使同一根柱子下面的大紅(作為廠子時塗的)和上面截然不同的木色也保持原樣,那是作為電視機廠假頂留下的信息:“全方位保存歷史風貌”的理念在這裡成為現實。
這裡有新的嗎?有,穿插在房前檐下妙趣橫生的小品,還有夜晚美妙的燈光。德國燈光設計師英戈·莫利爾和他的團隊充滿詩意和靈性的燈光設計點綴了寺院的各個角落,為整個寺廟增色不少。古今結合,中西並用,如今的智珠寺依然是建築遺跡,但卻有了新的生命力。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