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關注讓文物資源活起來
日期:2016/12/14 10:54:32   編輯:古代建築
中華文明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四大獨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對人類社會進步作出過傑出貢獻。祖先留給我們的珍稀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分別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及自然環境狀況。反映了社會變革、技術進步帶給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變化,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重要依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物資源,讓人們從歷史遺存中看到民族的優秀品質,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是文物應有的價值。
國有文物館、址是通過文物展示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主陣地。解決好有館沒物,有物沒館,有館、物沒展,或有館有物有展卻一成不變的狀況,倡導人們通過參觀,悉知歷史、尊重歷史、銘記歷史經驗和教訓,感受文物在創造時的激情與智慧,自覺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形成全社會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崇尚規矩、崇尚禮數、崇尚愛國、崇尚給予與奉獻之風氣,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再次煥發率導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精神與力量,實現偉大民族復興,應是讓文物資源活起來的時代意義。
文物是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傳承保護民族文化人人有責
挖掘文物的歷史背景、歷史故事、制造者經驗、使用者經歷,不僅可以讓文物活起來,也可以讓文物作為物證喚起民族思考與精神。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日前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的重要論述精神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戰略高度明確指出,中華文明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文物是祖先留下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社會對文物工作的關注度也顯著提升。文物的發掘保護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切實履行政府保護文物的職責,切實提高公民保護文物的意識,切實使民族珍貴文化遺產得到應有保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的共識。“傳承歷史文脈,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表達了億萬人民的心聲。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搞好任何一種類型的文物保護,都要首先研究其自身價值,要弄清文物的歷史斷代、沿革傳承,挖掘文物所經歷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真實信息。要弄清文物遺存的地域環境,研究文物所反映的人地關系。要弄清文物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關聯,揭示文物背後的故事。8月11日,《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出版首發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首發儀式上,代表們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各界踴躍捐獻大量珍貴文物的歷史壯舉。此次《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的出版,是對一代又一代文物捐獻者無私奉獻愛國精神的敬佩和表彰,也將成為文博界體現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人人有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作的一份特殊貢獻。
文物保護以人為本惠及民生
社會參與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文物保護要堅持以人為本、惠及民生,要始終把文物保護人人參與、保護成果人人共享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文物局負責人認為,把文物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依托文物資源積極發展旅游、特色農業、文化創意等產業,使其成為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助推器,應是主導方向。政府要主導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拓寬人民群眾參與文物保護的渠道。對涉及群眾利益的文物保護規劃、工程項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此外,還要拓寬投資渠道,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文物保護利用。
“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據悉,從今年開始,國家將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發揮博物館優勢推出系列文物展覽,以國寶級文物為素材拍攝典藏中華系列電視短片,依托大遺址打造中華民族歷史再現工程,引導公眾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不久前,央視播映的電視片《河西走廊》,從地理和歷史遺跡講起,結合一連串的歷史故事,再現了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映射出今天國家西部開發和“一帶一路”的偉大發展戰略,展望了“一帶一路”光明前景及為沿線地區帶來的發展進步,使國人倍受鼓舞。
勵小捷認為,既要鼓勵倡導對文物保護的無償捐贈,又要允許社會資金在投入保護文物的同時,享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文物事業的發展要把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參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把職責履行到位,這也是世界各文化遺產大國的通行做法。人人參與保護文物,文物保護的成果又供人人享受,可謂利國利民。倘若把文物活化在目前參觀、學習、教育、有限的使用和經營方面進一步擴大深入,讓社會資金介入、讓百姓的資金進入、規范文物市場、建立文物交易所(中心)、鼓勵民眾收藏和回收海外流失文物、通過購買文物自我學習教育等,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將在自覺運行、自我覺悟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正能量。
歷史文物走出深宮利國利民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興國安邦
“積極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讓文物蘊含的價值融入人們生活”。為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國家文物局將擴大開放范圍,充分發揮文物保護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作用。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石窟寺、古建築和近現代建築,都要積極創造條件全面向社會開放。對於作為辦公、經營等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要鼓勵其采取措施做好對公眾開放展示,暫時不能全部開放的也要爭取部分或定期開放。據悉,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文物系統管理的186處抗戰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月31前全部向社會開放。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就要打破地域、行政級別的限制。通過整合文物資源、博物館聯盟、對口幫扶、總分館制等辦法,形成博物館館藏資源共享平台。解決大館、省館文物藏品閒置,而基層中小博物館藏品匮乏、缺少基本陳列的問題。山東省提出整合全省館藏文物資源,統一調度、統一組織,打破博物館地域、級別限制,開展借展、聯展,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們還成立省文物修復中心,建設“山東數字化博物館”,將參觀博物館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和旅游推介項目,開展博物館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活動,讓文物展覽走出“殿堂”,融入民眾生活,激發了受眾強烈的民族自尊和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優秀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文物的活化與傳承,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最近,國家文物局還要求各級文物單位講好文物故事,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配合外交大局,推動一批富含中國文化、凝聚中國智慧、展現中國氣派的精品文物展覽“走出去”。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開展文物展覽。今天,舉國之力活化文物,弘揚傳統前所未有。願每一個文物愛好者都能自覺關注和維護“活起來”的文物,固守我們的民族之魂,弘揚中華優良傳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