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後溝歸來

後溝歸來

日期:2016/12/14 21:01:34      編輯:古代建築
    昨天和岚姐到了一趟榆次後溝,一個近年來在國內聞名遐迩的古樸村落。到了那兒,我就被深深的打動了,一片黃土中有這樣一個綿延生息了上千年的村落,山環水繞,古建成群,意境優深。歎服於這裡先人們的智慧和情懷,驚異於它對天地人神合一的展示,對文化“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的完美演繹。   

中華文化歷久而綿長。山西是中華的主流文化發源地之一,因其獨有的地理環境及人情,留存了大量的古跡,所以都說看五千年文明到山西。

“榆次區後溝村靜靜地生活了幾百年,也許是上千年,但是在商品文化所向披靡的今天,她突然被人們發現是一個代表,一個經典,是黃土農耕文化的‘化石’。”2002年底,一篇關於後溝村的新聞如是說。
  據說,後溝村完整保存的文化村落狀況曾令著名作家馮骥才贊歎不已。
  後溝古村神廟系統相當完善,方圓不足一平方公裡的村落共建廟13座,神塑18尊,玉皇殿、觀音廟、真武廟、關帝廟、文昌閣、魁星樓、河神廟、山神廟等神廟依風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將佛教、道教、儒教囊括為一統。後溝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威嚴的張家祠堂、精致的古戲台、自給自足的生產作坊、防患未然的倉儲制度等充分顯示出村落的規制。尤其是排水系統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村口的觀音堂,保存得最為完整。院內左右方向的鐘樓與鼓樓飛檐高挑,東西對峙,很有氣勢;正殿梁架上的彩繪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但透過塵埃浮土,依稀可見其當年的光彩。有專家稱這在山西晉中相當罕見。
 矗立在正面的木結構戲台,不免有些風燭殘年的老態,但據說每年正月裡還可派上用場,唱幾出晉劇。顯然,它作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的地位,數百年來無可取代。戲台前左側的高台上是店鋪商家,現在仍是小賣鋪,前店後院,竟和當下城市房地產業流行的“商住兩用”概念不謀而合。在戲台的正對面,是一座菩薩殿,殿頂屋脊色彩艷麗的琉璃屋脊,很是惹眼,打老遠就能看得到。
  然而,後溝村更令外人稱奇的是其地下排水系統。由片石壘成的3條地下排水通道,從山頂連貫院落街道,最後匯入穿村而過的龍門河。不僅做到了“天降大雨,院無積水,路不濕鞋。”而且,後溝村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雨水全部入了地,走暗流,就避免了地面排水,水患來了不會沖倒房子,其規劃的科學性顯而易見。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地下排水系統,歷經數百年仍在發揮作用,堪稱“孤本”。

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表達的,到山西看文化,要體會那種生命的綿延中包涵的一切。必須用心去品、去融會。在其中能找回那份對祖先的敬意、民族自信和融合天地人文的智慧和情懷。

  在現實中品鑒、體會那份意蘊,比起守在屋子裡議論瓶瓶罐罐更有味道,更有情趣。但願我們對祖先留下來的寶藏有份喜愛,學著欣賞、試著分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