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村-長龍-贛劇

古村-長龍-贛劇

日期:2016/12/16 18:46:36      編輯:古代建築
  在都昌縣蘇山鄉,有一個叫如崗灣的自然村,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開村之初,吃苦耐勞的村民在周邊開荒種地,精明能干的人到外地做生意,使整個村莊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血脈傳承,現在已經是一個有1500多人的大自然村,村裡大部分仍為古樸的徽派建築,也積澱了深厚的當地特色文化,其中,村裡的101節長龍和全縣唯一自然村的贛劇團,成了十裡八鄉有名的傳統文化。5月31日,記者慕名專程來到這裡,一睹其風采。

  從九江到這裡,驅車足足走了2個小時,一進村莊,一條長長的花龍就盤在村頭,村裡的樂隊在門前的大樹下,歡快的演奏著傳統歌曲。村的另一頭已經搭好了戲台。8時08分,良辰一到,隨著一陣鞭炮聲,事先已排好對的101名大人、小孩舉起這條有300多米的長龍,在龍珠的帶領下,開始在村裡走家串戶,龍頭走了近3分鐘,龍尾才開始挪動。據當地村民介紹,該村在明末從河南遷至此地以來,就一直有舞龍的習俗,文革期間都在偷偷摸摸的舞龍,沒有中斷。最初也是11節龍,後來,逐步發展到21節、31節......,到解放前已達到了81節,101節的龍是在1999年才開始出現,包括敲鑼打鼓等,最多時玩龍的人數一次達到了300多人,這絕對是一個一般的村所望塵莫及的。現在,每逢節日或村裡重大喜事,都要痛快的玩一下自己的長龍。

  在玩龍結束後,所有的村民和外村的戲迷開始集聚在了村前的廣場上,准備觀看村裡的贛劇演出了。戲台的木板放在祖上搭台而留下的三列七排21根花崗石上,有近2米高。演出還沒開始,一些小朋友就擠上台來看演員們的化妝,並不時的拿起道具戴在身上玩耍。10時20分,鑼鼓一響,鞭炮一放,演出開始了,首先是兩個帶有诙諧的單折劇《挽湖船》和《挽花車》,然後是《蘇三起解》選段等等,雖說是業余演員,但對每一句台詞卻倒背如流。說起村裡的贛劇,其實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村民袁明儀在饒州府(現波陽縣)當府官時,將一個饒河班帶到村裡演戲並教戲而流傳下來的,到現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村裡將這種戲叫“饒河料”。到1958年更名為贛劇,雖然村裡有不少人會演唱,但劇團卻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劇團在文革期間曾被改唱革命樣板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重新改唱贛劇,在原老班底的基礎上,加入了年輕的新人,並多次到外村演出。主要演出劇目除有《蘇三起解》、《蘆花蕩》、《長板坡》等十多本傳統戲外,又增加了十多個單折戲本。繼續保持更多的古樸特色,唱腔豪邁、粗犷、醇厚,表演誇張、強烈、凝練、細致,形成了一種古樸厚實親切逼真的地方風格。現在,遇有重大節日、喜事或農閒,村裡的贛劇團在專用戲台上為觀眾進行義演。

  如崗古村之神韻,孕育了代代如崗人的智慧和秉性,也造就了特有的如崗文化,在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春風沐浴下,我們相信,典型古老的如崗灣,一定會成為鄱陽湖畔的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江南新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