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5月25日北京出現單價30萬樓盤5月25日,媒體記者在北京東釣魚台家園小區門前拍攝采訪。(李方宇 攝)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31日報道 題:全世界關注中國房地產命運
直到1998年中國政府決定將大部分城市居民住宅私有化,大多數中國人才開始考慮擁有自己房產的可能性。而現在,分析人士說,中國房地產構成了全球經濟興旺最重要的部分。
瑞士銀行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說:“房地產和住房建設主導著中國增長模式,是決定農礦產品需求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順差邊際效應的強大推動力,也是真正理解家庭收支、儲蓄和投資的關鍵。”
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能看到不計其數的起重機和建築工地,這足以讓大多數普通觀察者相信,房地產在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巴西的鐵礦石貿易商到倫敦的對沖基金經理,每個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是否會破裂,是否會擊垮中國經濟增長並沖擊世界經濟?
盡管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對物價快速上漲和房地產建設熱潮是否會形成泡沫還存在分歧,但一些中國官員非常擔心,目前的增長水平無法長期持續下去。
據估計,中國消費了50%的世界關鍵農礦產品和原料,包括水泥、鐵礦石、鋼材和煤炭,而中國房地產是這項消費需求的主要推動力。例如,建築業直接消費的鋼材約占中國鋼材總消費量的40%。但如果將家電產品、與房地產有關的基礎設施以及依賴房地產的其他部門包括在內,與房地產有關的鋼材消費占中國鋼材總消費量的三分之二。
自去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抑制房地產價格並限制對全國中高端居民住宅的過度投資。
雖然中國官方數據經常很難解讀,而且最近分析人士的解讀也不一致,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命運將對從澳大利亞礦工到德國出口商再到美國消費者的所有人都產生影響。安德森說:“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如果你不了解中國房地產,你就不可能了解中國。”(記者賈米勒-安代利尼發自北京)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31日報道 題:補貼性住房是北京“新政”的核心
中國計劃在今後5年建設3600萬套國家補貼的保障房。這項新政雄心勃勃的計劃旨在糾正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平等以及經濟不平衡,同時又能維持過去十年來由投資和建設推動的快速增長。
政府希望,到2015年,在2億多城市公寓房住戶中有接近五分之一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政府補貼,而2007年底這個比例是11%。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整頓房地產市場,也是為了給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即便中國正在嘗試轉變增長模式。
作為轉變的一部分,共產黨還決心減小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改善居民生活。一個措施就是控制住房市場的投機和價格飛漲,因為現在對大多數人來說,要在城市擁有一套住房簡直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過去十年中國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房地產投資及其對相關產業的刺激來推動的。因此壓制房價和開發商的利潤會帶來經濟大范圍放慢的風險,這也是政府補貼保障房計劃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