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玉架山遺址新發現:良渚文化首次出土刻符大玉璧

玉架山遺址新發現:良渚文化首次出土刻符大玉璧

日期:2016/12/15 15:07:47      編輯:古代建築

 

 

    12月13日,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余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獲悉,杭州市臨平玉架山遺址發現一件刻寫2個符號的刻符大玉璧,其直徑達24.6厘米。這是迄今首次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大玉璧,也是浙江省境內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最大一件玉璧。這一重大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史前文字、宗教刻符、良渚文化聚落形態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件精心打磨得光滑如鏡的大玉璧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仔細辨識後確認,一個符號刻寫在玉璧正面,另一個刻寫在玉璧內凹邊緣。考古專家初步認為,這2個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符號,相當於後來出現的文字;也可能反映某種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動場景。這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以前,這類刻劃符號大多發現在良渚陶器上,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刻符大玉璧在良渚文化考古史上還是第一件。因此,這一發現的意義非同尋常。

    出土刻符大玉璧的玉架山遺址16號墓位於杭州市余杭經濟開發區,安置在墓主人左腰腹部;玉璧直徑為24.6厘米、厚約1.5厘米,屬透閃石-陽起石系列軟玉,厚重,圓大,精美。12月6日下午3點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余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總領隊丁品、具體主持玉架山遺址發掘工作的樓航等在清理16號墓時,發掘出土了大玉璧、玉蟬形飾、玉帶鉤、玉端飾和12件石钺等器物;在這個殘長約2.3米、寬約1.3米的16號墓坑裡,發掘人員還在大玉璧西側發現一件玉琮,這件玉琮高約5.4厘米,射徑約7.5厘米、孔徑約3厘米。

    考古專家分析認為,玉架山遺址16號墓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規格較高的墓葬,距今約4000多年。墓主人同時隨葬玉琮、玉璧、石钺等禮器,象征其擁有神權、財富和軍事統帥權,說明墓主人生前地位顯赫,在聚落中享有較高的規格等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