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遼上京考古隊對千年前的遼上京皇城和宮城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並獲得重大發現。
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的上京城是遼代營建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也是中國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在2015年度考古發掘中,遼上京考古隊確認了遼上京宮城東門的形制結構及營建次序。雖然晚期破壞嚴重,但夯土基台上仍保存了以磉墩承重的柱網結構。據了解,這種城門營建方式,在中國古代都城考古中並不多見,是難得的考古實例。
在此次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對遼上京皇城東門的規模形制和保存情況也有了了解。皇城東門門道為一門三道格局,中門道破壞嚴重。兩側門道保存較好,尚存門道基礎及大量火燒倒塌的磚木構件。
此外,考古人員根據地面踏查和考古勘探的線索,結合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並確認了從遼上京皇城東門、宮城東門到宮城內大型院落的軸線布局,填補了遼上京皇城內東向建築在考古發現中的空白。
遼上京皇城和宮城東門規模大,等級高,體現了帝都規制。結合文獻記載,遼上京城營建之初可能朝東,太宗時期可能改為南向。此次考古發掘,從考古學上首次證明遼上京城曾存在東向為尊的情況,是研究城址布局的重要基礎材料。遼(907-1125)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