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發現最早用煤遺跡 將人類用煤認知前推約千年
日期:2016/12/14 11:55:28   編輯:古代建築
考古現場遺址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日電(史玉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者在對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實施考古工作時,發現一處350平方米的大房址。目前,該遺址共計發掘房址14座,面積2000余平方米。這是中新網記者1日從新疆文物局獲得的信息。
墓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據介紹,自2015年6月17日以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就開始對吉仁台溝口遺址和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新疆考古人員在該遺址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煤灰、煤粒、沒有燃盡的煤塊,以及古人類做飯取暖用的灶址和灰坑。考古人員結合遺址出土的文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測,遺址年代約在青銅時代,距今3500年左右。據悉,這一發現將國內用煤歷史推前了1000多年。
大型房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阮秋榮研究員告訴中新網記者,考古出土文物最早用煤是將煤晶、炭晶做成裝飾品戴在身上,這始於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已較為多見。煤炭被大量用於生產、生活的記載則是在漢代。《史記·西域傳》中曾描述有天山南的今庫車縣一帶用煤冶煉生產的場面。
小型房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吉仁台溝口遺址和墓地位於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恰勒格爾村東1.5千米處。地處喀什河出山口處北岸二級和三級台地上,台地呈南北向長條形,長約1000米,寬約300米。
台地兩側高山環繞,南鄰喀什河,西接峽谷谷口,東為喀什河峽谷,呈半封閉狀,易於防守,且冬避風雪,夏季涼爽,氣候溫潤,降水豐沛,地理環境優越。台地由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相對平坦,得益於濕潤的氣候和豐富的降水,台地上土壤肥沃,牧草豐茂,宜居宜牧,生產生活條件得天獨厚,自古以來就是理想的牧居地。
出土的石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阮秋榮研究員告訴記者,遺址目前共計發掘2000余平方米,已發現房址14座。“整體就好像一個部落,房址按建築規模可分為大小兩種,功能有分區,小型房址為日常居住使用,而大型房址則屬於部眾聚會、議事或生產加工作坊性質。”
出土的陶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據介紹,房址內遺跡現象豐富,有柱洞、灰坑、灶址、居住面、灼燒面等。在房址堆積層和灰坑等單個遺跡內均發現了大量的煤塊、煤渣和煤灰,此外在遺址內還發現了陶范等反映鑄銅活動的遺物。
“發現這樣一處時間久遠,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遺址,這在新疆考古史上是一個重要發現,其研究價值巨大。”阮秋榮告訴記者。
出土的銅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阮秋榮表示,青銅時代遺址的發現,極大地豐富了伊犁河谷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內涵。用煤遺跡的發掘和陶范、銅珠、風管、銅礦石等反映鑄銅活動遺物的發現,為研究新疆乃至中亞地區青銅時代青銅冶鑄工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
“對於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實施的考古工作,我們要繼續做下去,保護和展示歷史文化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全部發掘工作的完成大約還需2年時間,屆時我們將更深入了解伊犁河流域的青銅文明。”阮秋榮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