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靖港古鎮的復興之路

靖港古鎮的復興之路

日期:2016/12/16 18:18:12      編輯:古代建築
靖港古鎮的復興之路

  楊建覺隔三差五就會到靖港古鎮施工現場,指導施工人員如何解決具體問題。

  

靖港古鎮的復興之路

  靖港古鎮的古貌新顏。

  

靖港古鎮的復興之路

  到了靖港,楊建覺好像又夢回童年。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石祯專攝

  

靖港古鎮的復興之路

  銅官鎮老窯址。楊杉 攝

  

靖港古鎮的復興之路

  破敗的背後卻隱藏著歷史的滄桑。楊杉 攝

  長沙周邊散布著靖港鎮、銅官鎮、白沙鎮、梨鎮、沩山鄉等眾多古鎮。為保存、突出古鎮的原真性,許多熱心人士正在為這些古鎮的復興而奔波

  楊建覺第一個發現靖港古鎮的價值並促成開展古鎮的保護與復興。他認為,靖港只適合擁有悠閒、平和、放松、有眼光、有品位的投資人和消費者

  A 喝過“洋墨水”的建築師情迷“小漢口”靖港

  今年初,長沙市人民政府“破天荒”地第一次對一家民間建築設計結構負責人楊建覺進行了10000元的表彰,以獎勵他在復興靖港古鎮中所作的貢獻。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楊建覺,曾在美國和加拿大讀博士、做訪問教授10年,這位喝了10年“洋墨水”的建築師確實“有幾把刷子”, 早年就在全國文化館設計競賽中獲一等獎,講述移民城市故事的“深圳人的一天” 景觀反響全國,他與他的團隊參與規劃與設計的長沙麓谷規劃獲中選獎,長沙新河三角洲規劃全國競賽方案獲第一名。

  “現在,我一邊在湖南大學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帶著20多個研究生,一邊打理著‘貝特’這家小公司,天天很勤奮,天天很快樂。”

  “靖港”就是一個讓楊建覺感到快樂、開心的地方。他雖然出生在長沙,但小時候,每到寒暑假,他總要跑到靖港鎮的伯伯家瘋玩好多天。現在他領銜為保護、復興靖港古鎮的規劃設計,靈感就是來源於小時候在靖港呆過的童年記憶。

  靖港原來是望城縣的一個古鎮,從前是益陽縣、寧鄉縣、湘陰縣以及望城縣等4縣交界地區的農產品集散地,為湖南古代重要的軍事重鎮、昔日淮鹽主經銷口岸和湖南四大米市之一,曾有“小漢口”之稱。歷史上船客、旅人、商賈的口中流傳著“船到靖港口,順風也不走”的美談,隱約讓人可以想見,古靖港該是一個多麼讓人留戀的溫柔之鄉、富足之地!1957年,沩水河改道由新康鄉注入湘江,自此靖港的兵家常爭之地、商賈繁華口岸地位漸漸遜色,繁華不再。

  對這種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最感失落的,當屬靖港人。其中,“靖港人楊建覺”可能是最有切膚之痛的一個了。2002年秋天的某一日,楊建覺陪著他的父親和堂兄去靖港訪舊,找到了他爺爺當年在靖港蓋起的米鋪“楊廣興行”。眼前的衰落蕭條景象,讓楊建覺父子倆感到震驚。父親滿懷深情與眷戀地告訴他:“這是我和你叔叔的出生地啊!當年,你爺爺親手建造了這間米鋪……想不到,現在竟然破落成這個樣子!”

  B 雖然靖港古鎮在衰敗,但仍是“活著”的古鎮

  父親的歎息,深深刺痛了楊建覺。作為一個從靖港走出的、在海外學建築規劃的靖港子弟,楊建覺似乎從這裡隱隱感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

  楊建覺開始為靖港古鎮的保護與復興奔忙。從最初的田野調查到其後拿出一個厚厚的《策劃文本》,其間寄托著自己對家鄉的深情至愛,還有對長輩的孝心。最初的“策劃靖港”是一項沒有委托人的古鎮復興活動,“讓老爸開心,自己也能從中找到快樂。”他說。

  靖港是一個急劇衰敗的古鎮,但又是一個仍然“活著”的古鎮,也是一個需要“高超內外科手術並用”來整治的古鎮。當然,一座古鎮的復興就不會僅僅是事關某一個人的情緒和感受了,楊建覺其實有他的深邃的考量:歷史靖港是歷史望城的縮影,復興靖港是發展望城的新希望。

  靖港鎮保糧街、半邊街、桐仁巷子、當鋪巷子、大河碼頭、義正碼頭……這些美妙的歷史街區、街道,在今天看來,更多的是停留在名城、文字記載或老人的記憶中,當年的盛況只能用“街巷格局依舊”、“繁華舊夢依稀”來描述,真正具有鮮明的明清風格或保存大體完整的民國時期建築已經是少之又少,僅留下寧鄉會館、宏泰坊、楊廣興行等少之又少的一些遺跡。

  2003年,楊建覺把一疊厚厚的靖港古鎮保護與復興《策劃文本》提交給當地有關領導。盡管他們也對復興靖港古鎮有興趣,覺得這些策劃方案“有道理”,但幾任靖港鎮領導無一例外地對“太過熱心”的楊建覺表示:“楊老師,不是我們不想搞,我們沒錢!”

  “其實,對復興古鎮心存疑慮,缺錢是問題的表面,沒有想象力才是核心。”楊建覺覺得,“有想象力的設計師也永遠需要有想象力的人士的配合”。

  C 靖港要的是“保護”和“復興”,而非開發

  楊建覺是個天性樂觀的人,性格決定了他並不會因為一連串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堅持。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要帶一幫朋友、同事、外國專家甚至領導去靖港,宣揚自己“復興靖港”的抱負。然而,朋友們一撥撥地去了靖港,但十個人中總有九個人會說:“這有什麼好看的喽!”

  他不灰心,繼續向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提交自己的計劃。2006年,靖港鎮將保護與復興靖港古鎮的意向計劃正式向望城縣主要領導匯報,至此,飽含楊建覺心血的靖港古鎮復興計劃正式獲得肯定。

  2006年9月,楊建覺受望城縣和靖港鎮政府委托,帶領他的工作團隊20余人,在靖港鎮連續工作多日,對當地的建築風格、街道立面、地面、歷史遺址、建築細節等進行測繪、拍攝,訪談了大批當地的原住民,並做了詳細的記錄,對當地的風俗民情有了具體的描述。

  2006年11月,楊建覺和他的長沙貝特建築設計事務所在之前勘測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靖港古鎮總體保護與復興規劃與設計》。在這份文本中,楊建覺將整個古鎮復興計劃進行了詳細的策劃定位、功能分區,根據各類建築損毀的具體情況,將古鎮的修復與重建、復興與開發做了重點設計,並據此完成靖港古鎮保護與復興模型。2008年8月,有關方面決定投入5000萬元打造靖港古鎮。

  楊建覺多年的奔走、呼號開始有了結果。近兩年來,靖港慢慢地進入了公眾的視線,古鎮開始慢慢地“熱起來”,吸引了許多市民來此尋找一種“古鎮的感覺”,一些“有心人”也開始熱衷於挖掘古鎮的“歷史與人文價值”。有規劃專家這樣評價楊建覺對於靖港的價值:正像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努力促成了周莊等古城(古鎮)的保護一樣,楊建覺第一個發現靖港古鎮的價值並促成開展古鎮的保護與復興。

  “我不希望對靖港古鎮用開發一詞,因為一搞開發就會 “很無恥”,就會“野蠻拆遷”,就會強制把原住民趕出古鎮。”楊建覺說。他自始至終主張靖港古鎮要的是“保護”和“復興”,“保護”歷史與文化場所感,“復興”有魅力的傳統生活。

  楊建覺夢想的是,用恢復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用神奇的想象、策劃的理念,在靖港古鎮再現和演繹一段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他說:“古鎮保護與復興成功的標准,不是老街、古巷如何恢復得多漂亮,而是要讓老街、古巷如何真正有活力地、長久地生存下去。古鎮上的老人‘一個都不能少’,即使是一個瘋子也要讓他(她)繼續愉快地在古鎮生活下去,這其實就是保留了古鎮的一種‘原真性’”。 慶幸的是,靖港古鎮選擇了 “不遷走任何一位原住民”的政策。

  D 靖港只適合“原住民”,“復興古鎮,急不得”

  記者日前在靖港鎮看到,目前全鎮保留的木結構建築占整個建築的三分之一以上,古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靖港有老房子700多間,現已經修繕了部分老房子,寧鄉會館、楊廣興行、圓木店、秤店、吊腳樓已經修舊如舊。”

  目前,望城縣已完成了靖港古鎮核心區0.67平方公裡的整體規劃,同時完成了廣場、街道、歷史街區、夾河東拓、景觀大道、水景打造等6個單體項目的規劃。到今年5月1日正式開街,主要景點將達到13個,包括500畝水景和街景、楊泗廟、寧鄉會館、宏泰坊青樓文化博物館、中共省委舊址博物館、蘆江古戲院、臨水古戲台、靖港古鎮博物館、東西入口廣場、老當鋪、民間手工作坊、曾國藩湘軍水戰場等。

  最受關注的古建築是一座1733年開張、名叫“宏泰坊”的妓院。對於瀕臨倒塌的建築是否應該修復,曾經招來各方爭議,最終,支持修復的意見占了上風,靖港鎮黨委書記佘浩宇用“宏泰坊青樓文化博物館”來給修復工程命名,在楊建覺看來,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創意”。

  楊建覺笑著告訴記者:“當初給‘宏泰坊’做修復設計時,我問當地人能遙想當年的男人們逛‘宏泰坊’的‘流程’嗎?”幾乎無人能答。

  記者在“宏泰坊”看到,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現其主體建築已基本恢復舊日面貌。無論如何,對於修復重要地段或有完整保護意義或有爭議的建築,楊建覺主張:這個時候,建築師要學會謙虛,學會說“不知道”。“讓當地的木工、瓦匠決定如何做,就是最正確的方法,因為這些手藝人就是最真實的民間、民俗文化的繼承人和傳承者。”

  楊建覺認為,靖港只適合擁有悠閒、平和、放松、有眼光、有品味的投資人和消費者,“這些人才有做靖港‘原住民’的心態和決心,才會愛惜古鎮的每塊舊磚頭和老麻石,每天守著古鎮上那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黑狗潭、大義潭、小義潭和夾河發呆並滿足,就像我一樣。”

  望著靖港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楊建覺欣喜中平添一絲憂心:“復興古鎮,急不得!”他扔給記者這樣一句話。

  E 古鎮古村像撒落在長沙鄉間的明珠

  采訪靖港古鎮的經歷,就是一次在長沙悠久歷史文化中的旅行。楊建覺告訴記者,保護與復興古鎮,不是有錢人玩的游戲,而是要復原先輩的生活空間,通過再現當年的繁華,改善當地原住民的生活品質。當然,原住民、外地人都可以在古鎮冥想先輩曾經如何優雅地生活。

  記者連日來走訪了與靖港鎮隔江相望的銅官鎮,以及朗梨鎮、白沙鎮、文家市鎮、沩山鄉等,看不盡的古樸街景和田園美色撲面而來。一位本土作家告訴記者,古鎮古村像撒落在長沙鄉間的顆顆明珠,從一個側面為名城長沙增添了貴婦般的風采與神韻。

  近年來,名城、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成為長沙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望城縣為了保護銅官古鎮歷史文化遺產,制定了銅官鎮歷史文化街區整治保護計劃,投入1800余萬元整治保護銅官老街及配套建設旅游設施;長沙縣正加緊開發以陶公廟為中心的文化旅游區,先後共計投資6700余萬元,建成了一個包括牌坊、道文化展示長廊、陶公雕塑等景觀在內的總建築面積達25000平方米的休閒廣場。還有浏陽、寧鄉一批古香古色的小鎮,當地政府都在加緊進行保護和開發。

  如果說古城長沙是一部滄桑厚重的大書,長沙周邊這些歷史人文荟萃的古鎮就是一個個小家碧玉,她們的魅力正日益向世人顯現出來。

  老范說話

  散落在鄉野的古鎮

  范亞湘

  長沙周邊的古鎮與江南水鄉古鎮有很多相似之處。銅官鎮、白沙鎮、梨鎮等莫不是如此,靖港鎮更甚。

  從聚落的空間構成上看,它們大多枕河而居、因河設市、夾岸為街、水陸兩宜,構築了人們心中小橋流水人家的閒適意境;從建築特征上看,粉牆黛瓦、水巷幽仄、山牆起伏、宅院四合,既不失傳統中正的封建家族倫理秩序,又捎帶著文人墨客的清寡、商賈小宦的偏適、衣食百姓的厚樸;而那鄉裡鄉間土生土長、生生不息的稻米、作坊等活動,則成就了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因地制宜的傳統小農經濟類型,並在歷史的長河中為這些古鎮構築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共同語……

  正是這每一個古鎮、每一處細微的不同,才使得這些古鎮有著百看不厭、多姿多彩的魅力。古鎮保護的重點也正是在於這種共性把握之下的特質挖掘。每一個古鎮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保護也好,開發也罷,都不能離開其特質。

  我常常想,那些散落在鄉野的小鎮,古舊,清靜,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裡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莺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那些淳樸秀美的鄉野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缤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亘古不變的生活方式,置身其中,該是多麼地惬意、恬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