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宜川縣龍王辿舊石器時代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3:50   編輯:古代建築 探索中國細石器工業的起源、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的起源,以及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為了推動相關領域研究的進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工作,從2004年開始,對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鎮龍王辿遺址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 共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21處。其中,2005~2006年對該遺址第一地點進行的正式發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獲。此地點位於龍王辿村北約580米處,西南距宜川縣城約30公裡,地處黃河西岸的二級階地,坐落在惠落溝河與黃河交匯處三角地帶的黃土台地上。遺址地表高出現在的黃河河床34米,海拔高度為483米。本次發掘面積共40余平方米,發現了較為豐富的人類活動的遺跡現象,其中包括20余處用火遺跡,出土遺物主要有20000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動物骨骼。石制品中除去精致的細石核、細石葉和各類工具外,大量存在的是石塊、斷塊、廢片和碎屑。細
石核有錐狀、柱狀、半錐狀、楔形等幾種形態;細石器主要以各種類型的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為主。從石制品的加工技法、形制等方面觀察,具有典型的中國華北細石器工業傳統的特征,所用原料以燧石和石英為主,在制作技術上直接法和間接法並用,具有十分成熟的間接打制和壓制修整技術。與這些細石器文化遺存共存的還有一些大型的打制石器,包括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砧、砺石等。尤其重要的是,該地點還發現了石磨盤和刃部存在磨制加工痕跡的石鏟等遺物。
根據初步的測年數據,並參照周邊其他遺址的相關材料,可推斷該遺址的絕對年代為距今20000年至15000年前後。龍王辿遺址的發掘,為了解黃土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細石器文化的譜系,更新世末期黃河中游地區人類的生業形態、自然環境變遷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演進關系提供了科學、准確的資料,對於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的起源、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等重大學術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