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的北京鐘鼓樓,坐落於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其殿堂式的建築,雄偉壯觀,雕梁畫棟間蘊藏著歷史的記憶。
“恢復”項目有望今年內完成 專家稱整體保護北京已不可能
作為老北京地標的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項目預計在今年內完成,而業界內“拆”——整體開發與“留”——開發保護的爭議並未停止。
如何讓鐘鼓樓煥發光彩?如何保護北京老城?
作家王軍認為,整體保護北京古城與開發保護老北京各有利弊不能以現代人的觀點否定過去的選擇。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范耀邦則表示,目前北京老城格局實際上已經“面目全非”,整體上保護北京城已經不可能。
漸遠的胡同記憶
鐘鼓樓與周邊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區成為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獨特的“老北京”象征意義。
然而,曾經超過萬余平方米的鐘鼓樓廣場,隨著歷史變遷和城市發展,周邊居民、房屋不斷擴張,目前的鐘鼓樓廣場減少至不足4000平方米。
在鼓樓的邊上,住著劉先生一家四代人。他告訴記者,他很喜歡現在這個地方,這裡好,一些房子都有百年歷史,拆掉可惜了。當代藝術家王智遠也是鐘鼓樓的粉絲。他曾在網上介紹70多年前老北京鐘鼓樓的樣貌。王智遠介紹,這是家裡留給他的一本珍貴的北京景觀照片集,因鐘鼓樓面臨拆遷改造,看到這些照片後,他感歎不已,便選擇了照片集中的一張上傳到自己的博客。
鐘鼓樓能否恢復舊日光彩?
去年年底,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項目正式啟動。北京市東城區歷史風貌保護辦負責人劉景地介紹,該項目規劃,東起鐘樓灣胡同東側、西至鐘樓灣胡同西側、南起鼓樓東大街及鼓樓西大街、北至豆腐池胡同在內的約4700平方米面積將被政府征收,涉及66個院落、136戶居民。
劉景地說,此次將參考清朝時期的地形圖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地形圖,恢復古老的鐘鼓樓廣場及周邊原有的歷史風貌,並改善周邊居民雜亂擁擠的居住環境。
北京東城區區長牛青山向媒體透露,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項目有望在今年內完成,有價值的建築都將100%保留。
哪種選擇都是雙刃劍
對於重新翻修,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起人何戍中認為,現在公布的整治項目,糾結於翻建房屋本身是否具有歷史價值,卻忽視了房屋本身屬於胡同肌理一部分的風貌價值,這對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沒有益處。
與眾多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的觀點相似,何戍中稱,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並不成為矛盾,真正應該處理掉的,應該是私搭亂建妨礙風貌的建築。如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按照建築學家提出過整體保護老北京的說法,可能就避免了現在老北京城被破壞的現實。
對這種觀點,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王軍認為,客觀來說,兩種選擇都具有雙面性,哪種選擇都是一把雙刃劍,不能只用這種利來衡量那種弊,選擇都是有利於弊的。
應怎樣利用文化遺產,使得它對當代也能產生經濟效益、審美效益?
王軍舉例,後海的酒吧,它不僅產生了經濟效益,而且產生了審美效益,外地游客在那裡泡酒吧,肯定會比在三裡屯感受到更多的老北京情調,這是“有用”的非常好的例子。
針對老城區保護,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范耀邦,講述北京城的拆與留歷程。
廣州日報:當年為什麼會拆北京的老城牆?
范耀邦:這是一個理念問題。把北京老城作為一個城來保護,當時沒有這個思想,不然城牆也不會被拆掉。城牆開始的時候是拆城門,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交通,進進出出的,只有一個城門洞,那肯定會堵車;還有一個就是城門的下面都是磚牆砌成的,上面的城樓都是木頭,這種下面是磚牆,上面是漆木的結構的建築,這很危險,怕它會掉,掉下來會砸到人,所以就把那個城樓給拆了。
廣州日報:現在北京規劃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范耀邦:北京已經是新老參半,老城就是老城,但老城裡面也有很多新樓。北京的老城特別大,可能有62平方公裡,你說這裡面沒有好東西,它也有。但是它不是完整的。
現在很多人講整體保護,但整體保護其實已毀掉。老北京就像是一個藝術品,整體上它都是四合院,重點突出。四合院裡面再種點樹,從高處看綠化很好。因為四合院很矮,一棵樹就可以把房屋擋住,一蓋高了就不行了,它就不是原來的四合院。
廣州日報:以鼓樓為例,現在很多人認為當鼓樓的四合院改造後,裡面的人就不是以前的人,商業化將這些東西就破壞掉了?
范耀邦:最好的情況是老房子,老居民。現在這個東西很難,因為你說你要幫他修這個房子,但是裡面的人真正是老居民的現在也不是很多。因為四合院面積小,所以有的時候是一間就是一戶,一個四合院可能十幾戶,這些人也不一定是原住戶。
北京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是一個移民的城市,全國各地都有人到北京。要恢復到原來樣子,那就要一戶住一個院子,這樣才像樣,而且就算是一戶住一個院子,四合院維修需要的錢也沒有辦法,所以還要政府出錢。但是說如果把房子先留著,把裡面的人置換了,哪怕以後裡面住的是外國人,這也是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