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升古鎮的歷史沿革與文化內涵
日期:2016/12/16 18:29:01   編輯:古代建築靜升古稱“旌善”。據考,周襄王十六年,晉文公元年(前636年),晉文公火焚綿山,後悔不及,“為志吾過,且旌善人”,以環綿山之田封介子推。由此得“旌介”“旌善”之村名。旌介村在旌善之東2公裡處,其名直觀地表達了旌表介子推之意;“旌善”則似乎在取旌表介子推“好善樂施”之意。此為多數人的理解與推斷,但不論確切與否,兩者都是為了永久地紀念介子推而取名的。後來由於介休與靈石一帶的方言,“旌善”與“靜升”相近,且旌介、旌善同用一個“旌”字,容易誤讀誤寫,便取意“居靜穆祥和、歌舞升平之地”而易名“靜升”至今。
上世紀70年代,在靜升鎮所轄旌介村出土的石斧、石鏟等文物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靜升河谷就有了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進入80年代,又在該村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骨器、陶器及玉器等一大批國家一級文物,證明了這裡在殷商晚期曾有過的文明與輝煌。
據史書記載,戰國時,魏、趙、韓三家分晉,“旌善故村”,初屬趙,後歸魏;秦王掃六合,改郡縣制,“旌善”劃歸太原郡介休縣所轄。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靈石置縣,“旌善”歸為靈石縣靈瑞鄉。至於其何時形成市鎮,已無詳實的資料可考,但在附近鎮屬的旌介、集廣、尹方、蘇溪等村所遺留的殘碑中,均有不同時期“區屬旌善故村”之類的石文記載。可見靜升古時轄環綿山腳下的各個村落,為周圍鄉裡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靜升村落較大,人口居住較為集中。村中民居和各類建築大都建在北塬南麓的溝壑與小河畔一帶。坐北面南,負陰抱陽,河谷開闊,山環水繞。村落格局由“東西五裡長街”和“九溝八堡十八巷”構成。自古有人將其比作一條頭東尾西橫臥在北塬南麓的巨龍。彎曲有致的五裡長街猶如龍身,對應延伸的村北溝道與村南堡巷好似龍爪。形象生動,頗具吉祥意味。只是何時有了村寨,已無據可考。對此當地人有兩種說法:一說“先有朝陽堡,後有靜升村”;一說“先有張家槐樹底,後有靜升村”。兩者雖說法有異,但並非矛盾,因舊時靜升是分社而治的,即以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周圍鄉民共建的文廟為界,將村東村西各分成了一個社區,又因朝陽堡與張家槐樹底的“槐蔭”巷為村裡最早的建築群,故有此說。其時,由於連年兵燹戰火與盜匪騷擾不斷,故村寨建制多采取築堡聯巷的措施加以防范。據明萬歷版《靈石縣志》記載,“靜升堡在靜升北山上”,因有古道直通介休,“往年虜易長驅”。由此築堡,“今(指明萬歷間)足以遏其沖雲”。這裡的所謂“靜升堡”,即指明正德六年(1511年),由家資較豐的中王氏家族為防御流賤、胡虜長驅直入而建造的朝陽堡。由於堡建於村東,且屬村東社所轄,故俗稱“東堡子”。同時,村西社張氏也在其家族聚居的槐樹底,築牆聯宅,建起“槐蔭”巷,成為村內可以自衛的第一條巷子。從此,開村中築堡聯巷之先例。而後張氏家族又在村西聯成“文安”“西寧”二巷,建起恆泰堡,還在附近的臨街地面修建了張氏宗祠。約至正德十年(1515年)左右,由經商剛剛崛起的西王氏家族,在老宅之北,創建了凝固上堡,並聯“鐘靈”巷於老宅之東。其間,挖地道、設機關、互通互聯,且在臨近的中街地段也建立了宗族祠堂,以企合族同心,共舉大業。至康熙初年,時局好轉,漸趨穩定,但心存余悸的村人仍繼續聯巷修堡,增添管鑰,以至成為古鎮的時風。從此時起,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發展較快的西王氏家族,又在家族聚居地,先後聯建了裡仁巷(富足溝)、擁翠巷(王家巷)、鎖瑞巷(肥家溝)和拱秀巷(上巷)四條巷子,成為村裡當時聯巷最多的家族。之後,隨著其家族綜合經濟實力的日益雄厚與丁口的增加,於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年—1728年),在其凝固堡後山梁上建起崇寧堡(俗稱西堡子);乾隆四年至五十八年(1739年—1793年),在肥家溝東梁上建起恆貞堡(俗稱紅門堡);乾隆十三年(1748年),向南擴建了凝固下堡,形成堡中套堡的獨特格局,並建家祠於其中;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村南同時建成拱極堡(俗稱下南堡)與和義堡(俗稱東南堡);嘉慶元年至十六年(1796年—1811年),建成其最後一座古堡——視履堡(俗稱高家崖堡)。此外,還擴建了鐘靈巷內的懷永圖院和拱秀巷內的宜安院。從而,西王氏家族發展為村裡的首戶,並成為靈石縣顯赫的“四大家族”之一。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村內其他姓氏與張、王兩個家族一樣,除宗祠大都建在臨街處外,家族聚居的宅院均聯巷設防,自成體系。至此,從明正德至清嘉慶的300余年間,古鎮由零零散散的莊戶小院,發展為封閉嚴實的深巷高堡,又由獨立自衛的小門小戶,發展為家族互聯互援的防護體系,且功能日益完善,終至形成“九溝八堡十八巷,東西大街五裡長”的群居村鎮。
民國元年,旌介村石廷祯組織聯村保衛團靜升東西社成員,依托古堡巷道多次抵御了盜匪與撤兵過境的擄掠。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日軍攻占靈石,設據點於靜升和義堡,堡內部分院落與房屋因築臨時防守工事而遭到損壞。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抗日武裝奇襲和義堡日軍據點,日軍撤離時有些建築被彈火燒毀。民國三十七年(1946年),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24旅坑道作業,炸毀了紅門堡堡門,全殲閻錫山守軍一個營。據有關資料可知,在建國前的歷朝歷代,靜升雖屢有戰火和盜匪光顧,但村中建築毀壞不大,基本保留了現在所看到的村落布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土地改革中,村裡大戶家族的宅院房屋,一部分歸為集體所有,一部分分給了貧下中農。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中,由於“文革”的特殊氣候,村中許多古跡遭到了嚴重破壞。好在鎮內的大片民居群落以及一些廟宇等名勝得以幸免。1994年,中國建築史學會顧問、國家建設部高級工程師鄭孝燮先生,對西王氏家族留於當今的明清建築“王家大院”考察後,給予很高評價。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4月20日至1998年8月18日,歷時一年零4個月,王家大院高家崖堡、紅門堡及王氏宗祠三大建築群,由靈石縣人民政府投巨資進行了全面修復並對外開放。2001年,從整體保護古鎮文物古跡的角度出發,縣人民政府又投資全面修復了與王家大院相鄰的靜升元代文廟。2003年10月9日,靜升以其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列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榜首,成為全國北方地區當時唯一獲此殊榮的古鎮。
靜升古鎮悠久的歷史淵源,多渠道的文化傳承與積澱,賦予其多層面的文化內涵。據現存的史料考證,村內自古除“九溝八堡十八巷”外,擁有儒道佛俱全的寺觀廟宇19座,形制各異的石木牌坊18座,魁星樓3座,文筆塔2座,家族宗祠16座。現在看來,這些名勝古跡雖多數已不復存在,且古鎮的原始風貌亦不像往日那樣的完美有致,但幸存者之數量及其價值,在省內古村鎮群體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並為世人所關注。其主要門類,有明清時期靜升西王氏家族所營造的占地25萬平方米之巨的“五巷五堡五祠堂”大型民居群落。其中以“王家大院”名義相繼修復開放的高家崖堡和紅門堡兩大建築群,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有東西長達五華裡的明清商業一條街,現已在縣、鎮兩級的高度重視下,其西街區即將修復告竣;有2001年修復開放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文廟,及重修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土廟和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魁星樓。此外,還有約建於明清間的文筆塔、文昌閣及紅廟、何氏祠堂等。它們與周邊毗連的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旌介商墓遺址、蘇溪村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剎資壽寺與馬和晉祠,相映生輝,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靜升古鎮的歷史主體風貌與文化氛圍。
另外,靜升還有“文化之鄉”的美稱。具有百姓喜聞樂見的背棍、抬閣、高跷等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20余種。據考證,從古至今,每逢傳統節日,村民們都有自發組織上街表演的習慣,加之當地世代延續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使得這塊古老土地成為歷史文化涵蓋面甚廣的重鎮。
靜升自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來,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及社會諸界的廣泛重視。目前,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於2004年編制的《靜升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開發規劃》已通過評審正式出台。相信,隨著古鎮保護與開發規劃的實施,靜升將會重現昔日的容顏而更具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