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劉敦桢

劉敦桢

日期:2016/12/14 20:59:28      編輯:古代建築
 劉敦桢,字士能,號大壯室主人。1897年9月19日出生於湖南省新寧縣一個清代官宦家庭。4歲起接受詩書啟蒙教育,使他從小就對中國文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在這方面打下了堅深基礎。1908年,離家赴長沙,就讀於楚怡學校。由於深受參加同盟會的兄長影響,從小即矢志報效祖國,振興中華。但他未追隨長兄的常年奔走革命,也未效法次兄的投筆從戎,而是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1913年,考取官費,東渡日本留學。1916年,錄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今東京工業大學)機械科(即系),以志趣不合,次年轉建築科。日本原是落後的封建島國,自“明治維新”後,變化極大,這對留日的中國學生,產生了很深的印象。日本國勢的迅速發展,其原因之一,是和日本民族自身的奮發圖強和艱苦奮斗分不開的。因此,劉敦桢就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除了刻苦學習,還積極地全面鍛煉身體。在校期間,他既是學業突出的優等生,又是游泳、足球和田徑運動中的健將。此外,日本政府和國民對本國古建築文化的十分重視和著意保護,也給予他許多啟示和反思。使他進一步認識到國內在這方面努力的不足,並更加堅定了日後從事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志願和決心。
  1922年,學成歸國,在上海絹絲紡織公司任建築師。同年,又與留日同窗柳士英等,肇建了我國第一所由中國人經營的華海建築師事務所。次年,與柳士英、黃祖淼、朱士圭等創設了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並擔任教學工作。這是我國第一個正規的中等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學校,為國內培養了首批建築人才。1925年,他回到長沙,執教於湖南大學土木系。第二年,再返蘇州,仍在蘇州工業專門學校授課並兼任建築師。1927年,在南京的第四中山大學(後改名中央大學)工學院籌設建築系,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奉命並入。劉敦桢率該科全體學生及少數教師前往南京,積極參加了我國第一個高等建築教育專業的籌建及教學工作。
  他的業余時間,除了在周末參加或觀看酷愛的足球運動以外,大都投入到查閱有關古建築的文史資料,以及參觀調查寧、滬、杭一帶的古建遺址。1930年,他加入了設在北平的中國營造學社,這是我國最早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術機構。從此以後,他的生活經歷和工作方向,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兩年後的秋天,他舉家由南京遷往北平,就任營造學社專職研究員及文獻部主任,全力投入久已向往的研究工作。當時他主要致力於古建築文獻的發掘和考訂,以及對華北廣大地區古代建築遺物的調查與測繪。抗日戰爭爆發,他和學社部分成員先後轉移到雲南昆明和四川南溪縣李莊,繼續開展了對西南地區古建築的調查與研究。1943年秋,他再受聘於中央大學,來到重慶沙坪壩,任建築系教授。次年,又膺系主任。1945年,兼工學院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隨學校返回南京,繼續在中央大學執教,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此時中央大學易名南京大學,至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工學院單獨成立南京工學院。劉敦桢仍在建築系任教授,後又兼系主任及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室主任。除教學工作及培養中、青年教師以外,在開展對我國傳統民居與古典園林的開拓性與大規模研究,以及參加並主持對我國建築歷史的全面總結與撰寫等方面,都作出了許多卓有成效和決定性的工作。
  1951—1953年間,他都被選為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4年起,選為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又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任命為一級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56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此外,他還任全國和省、市中國建築學會的理事、理事長等職。1957—1959年間,曾代表我國建築界和文化界,先後訪問了波蘭、蘇聯和印度,為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許多努力。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誣蔑為“封建與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受到無端迫害和嚴厲批判,身心遭到嚴重創傷,從而一病不起,終年71歲。1979年冬,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進行了平反,並將骨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望江矶公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