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古鎮:追尋“安逸”的馬幫
日期:2016/12/16 18:12:12   編輯:古代建築![]() |
古戲樓 |
![]() |
農家風韻 |
提起茶馬古道,人們肯定會聯想到馬幫;提起馬幫,又會聯想起神秘、危險、艱難這些字眼。在雲南大理劍川,有這麼一個古鎮,處處可見馬幫的遺跡。在這裡,你可以體驗滄桑、動蕩的感覺,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奇怪”的安逸和寧靜,那是一種動蕩中的安寧……
這個古鎮就是沙溪鎮。
沙溪鎮很古老,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沙溪鎮位置很重要,是古時川滇藏茶馬貿易運輸的必經之地;沙溪鎮又很幸運,五代時期在與它一山之隔的彌沙發掘出了鹽井,於是沙溪成了西南一個茶、馬、鹽的重要集散地,千百年來一批批南來北往的馬隊走進沙溪,走出沙溪,在沙溪交易,在沙溪休息,或者留在了這裡……
初到沙溪,遠遠的,就看見一座橋,一座殘破但結實的橋,橋兩邊是一片片的莊稼地和散落的人家,橋那頭隱隱地能看到集鎮建築的影子。一個老農斜倚在橋下抽著水煙,他的牛就在周圍懶散地吃著草。
當年披星戴月的馬幫看到這樣的場景,就一定會想到他們的旅程將暫時告一段落,他們的心也許會因此而寧靜下來吧。
走進高大的寨門,就算進了鎮,接下來是一條長長的古巷道,兩旁殘舊的古鋪面依舊是百年前的樣子。當年的馬幫是拖著疲憊的步伐走過這條小巷的。據說,他們中許多人就在這條小巷的石板路上鋪開氈毯,睡於星光下。
小巷的盡頭就是寺登四方街了,這是整個沙溪鎮的中心。寺登四方街呈曲尺狀的不規則長方形,整個街面用紅砂石板鋪築,豎立著一寺一台,顯得很是清麗。寺與台相對而立,寺是興教寺,台是古戲台。這座戲台真是很古,灰舊地靜立在黃昏的暗影之中,台上空空的,只是斑駁的木柱讓人想起那句“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幼安詞來。
古戲台過去確實風流,雖然馬幫都是過客,但他們不放棄夜晚的娛樂時間。過去戲台上的洞經古樂、白族霸王鞭舞、民歌土戲都讓他們忘卻了身在異鄉的淒涼,而盡情享受短暫的安樂。
據說,當年馬幫中很多人放棄了漂泊生涯,在沙溪安心地住了下來。落葉沒有歸根,但依然安逸,為什麼呢?走進沙溪的一些民居去吃一頓農家飯就會明白了。
沙溪的建築都是白族風格,而白族民居與老北京四合院十分相像,四面的房子圍著一個院落,只是顯得簡單些,沒了垂花門,沒了小影壁。白族民居有幾種樣式,名字都很神氣,比如“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就是四面建房子,房子和房子間的小空地被稱為天井,加上中間的院子就是五天井;而三房一照壁是三面建房子,中間一院落,另一面的院牆兼有影壁的作用,在院牆的一角開門。
到沙溪第二天的黃昏時分,我們就坐進三房一照壁樣式的院落裡,面對著“院牆照壁”。現在我才明白為什麼叫照壁:此時太陽已落在屋後,但余輝卻通過白色的牆反射,把院子映照得亮堂堂的,如正午一般,於是人的心情也亮堂堂了起來。
對著照壁便是正屋,其前有一條很寬的高台階,台階上擺著三張小方桌,木頭做的,暗紅色,幾張小木凳圍在桌旁,這裡便是“飯廳”了。坐在小桌旁,滿院風光便把我裹了起來。
兩旁的房子灰瓦白牆、木窗木門,窗棂上雕刻著各種圖案,一派古香古色,而在這古香古色的懷抱裡,是滿院的花草和盆景。那花真的是很艷麗,大朵大朵的,有種在地裡的,有種在盆裡的,一條小徑在花間拐了無數的彎兒。
一壺茶擺上了小桌,還有一盤瓜子兒,茶香和滿院的花香融在一起,淡淡的,輕輕的,和周圍的雕花窗格、木門、小桌、屋檐、牆上的花飾一起熨帖著我身上的每一個感覺器官,心就這樣漸漸地安靜了下來。就在這樣的院落裡,古典名著裡的場景在心頭翻然而出,而旅途的疲憊和不安感都被一點點“彈”了出去,安樂的情緒已經占據了整個身心……
小桌的上方,主人加出一道屋頂來,下雨時也依然可以坐在院中,這樣的環境能不讓人感到安逸嗎?而當年這種安逸是被動蕩包圍著,因為院牆外就是來來往往的馬隊,熙熙攘攘的過客。這就是沙溪奇妙的地方,動蕩中透著安逸。
也許正是這種奇妙留住了馬幫裡的那些“天涯客”。
“天涯客”如今已經不在了,但是這種動蕩的安逸卻沿著古鎮的遺跡流淌到了今天。
今天我們來到沙溪在安逸中體會動蕩,在動蕩中理解安逸,也許我們能感受到一絲真正的平靜安樂,而這樣的體會還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深深的思考……
溫馨提示:
1、2001年10月11日,世界紀念性建築保護基金會在美國宣布:中國雲南沙溪(寺登街)區域入選2002年第101個世界性瀕危建築保護名錄。
2、交通:距大理古城127公裡,離麗江90公裡、香格裡拉180公裡,公共交通便捷。
3、住宿:歷史傳統白族民居180元/間至400元/間不等,普通民居20元/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