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寧的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中,一張四角呈弧形的枕頭紙樣竟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的捐贈者是會寧縣中醫院醫生周大勇。1936年,一支紅軍隊伍曾在周家駐留,走時留下了水壺、木盒、標語、紙張等物品。
包括會寧在內的隴東地區,婦女們個個擅長刺繡,先用紙剪成小樣,勾線,然後照著繡。由於紙張奇缺,周大勇的母親就把紅軍留下的紙張剪成鞋樣、枕頭樣等。一次偶然的談話,周大勇得知他家曾是紅軍指揮機關所在地。“母親說,紅軍確實在家裡住過,針線包裡有一紅軍留下的東西,興許用得上”。
周大勇打開針線包,裡面有幾十張紙樣。他一張張翻看,“其中有一張約20公分見方的老式枕頭紙樣,背面是油印的黨員登記表。書寫者用毛筆逐項填寫,有些字還反復塗抹過”,周大勇說。
不識字的周母把登記表按照枕頭的模樣進行了修剪,紙張邊角處被剪成圓弧形,但內容都在。表上不僅有姓名、籍貫、隊別等基本信息,還有參軍動機、家庭經濟狀況、是否負傷等細節。
這是紅軍戰士李道存的黨員檔案:李道存,當時19歲,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根據記錄,他“能看書寫信”,在通訊連裡任“書記”(意為書記員),還是黨小組組長。他家境貧寒,“五人吃飯,自田沒有……自屋一間半、欠債一百廿串”。他於1930年“自動來紅軍”,沒有負過傷。
仔細察看後,周大勇覺得這張登記表意義重大。1996年10月會寧紅軍會師60周年之際,周大勇把這份登記表捐給了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2000年8月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組來到紀念館,對館藏文物進行鑒定。專家組的一名成員表示認識李道存的入黨介紹人,為文物真實性提供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