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世博場館最近古鎮將迎客

世博場館最近古鎮將迎客

日期:2016/12/16 18:00:22      編輯:古代建築

老宅主人錢永澄在介紹清中期的雕花木窗。 戴焱淼

召稼樓古鎮已初具風貌。 本報記者 張春海 攝(來源:解放日報) 

    觀音兜、騎馬牆、荷花牆,小橋流水人家……細雨蒙蒙中的小鎮,像一個謎。在距離世博園區8公裡的地方,“隱匿”著一個歷經500多年滄桑仍保存完好的明清風格古鎮——召稼樓。昨天,記者走進位於闵行區浦江鎮的這座距離世博會場館最近的“桃花源”,一幅原生態的生活畫面在眼前鋪展開來。

    3年前的一次歷史文物普查中,召稼樓被專家發現並開始接受保護性開發。如今召稼樓古鎮的一期修繕工程已完成,今年5月正式開街。召稼樓的開發過程中,“保持原生態”是最大的亮點——整個古鎮核心區域300畝都得以修繕和保留;全鎮200多戶居民基本實現“零動遷”;古鎮周邊的農田基本得以保留。整個區域“亦村亦鎮”,居民們“亦農亦商”穿梭游廊小巷中……

    對居民而言,這樣的“純味”開發,不但沒有影響“原味”生活,反而增添了很多生活樂趣,很多居民說:“我要一直在這裡住下去。”

    禮耕堂裡的幸福生活

    古鎮中比較有名的一片明清建築集聚區——禮耕堂,原先是大戶人家的私家書院。白粉高牆、木梁雕花、儀門廂房,典型的清代大宅建築。院落裡的八組9號,住著70多歲的奚家阿婆。召稼樓歷來是奚、談、沈三姓望族世居。奚阿婆念叨著說,自己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

    奚阿婆推開房門招呼大家進裡面看看。昏暗的燈光下,屋內雕梁立柱上的花紋清晰可見。原來此次古鎮一期的修繕開發,浦江鎮鎮政府先後投入了3.5億元,其中一部分錢正是用於對部分民宅進行修繕。屋子牢固了,外部環境好了,一些原先打算搬走的居民紛紛留下來。

    五進院落、層層遞進,周邊廂房環繞,如今的禮耕堂裡住著20多戶居民。這兩天,禮耕堂正中的書院修繕已收尾,村民們迫不及待地告訴記者:將來這裡將成為一個評彈茶室,居民和游客隨時能來喝茶、聽評彈,“回味一下當年的感覺”。

    “新村民”的靈感來源

    摒棄了以往“唯商是重”的模式,盡量保留了濃濃的生活和人文氣息,光憑這一點,召稼樓走出了獨特的路徑。它留住的不只是村民的腳步,更吸引來眾多來客的目光——不少文化創作室、創意工作室紛紛來古鎮尋覓落腳點,這片“桃花源”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靈感養分。

    一張小躺椅擺在屋內正堂,一看到有游客來,就打開自家的雕花窗門,向游客展現老房風采。古鎮村民,70多歲的錢永澄,以這樣的方式迎接往來游客。在老房裡住了大半輩子的錢老伯說,以往這兒都是“破房、老人”,近年來,來古鎮走走看看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住在了古鎮,成為“新村民”。早幾年,一間老房子的租金往往只是一個月幾十元,如今,這個價格翻了十幾倍。

    外來客人主動“加盟”,讓召稼樓的“純味”開發變得“可持續”。年內,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史研究中心召稼樓基地、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創意文化產業研究院也將相繼落戶。

      生態水鄉的未來鏡頭

    從軌道交通8號線終點站下來,走到附近的碼頭,乘上小船,搖著橹,望著油菜花開遍的田園,“漂”進古鎮——這樣的鏡頭,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變成現實。60多歲的陳公約是古鎮修繕開發的顧問,他說:“一期修繕,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古鎮的總控制規劃面積將達到1000畝,利用豐富的水系和老房,營造新的都市‘桃花源’。”

    這個土生土長的“老浦江”,對古鎮有著特別的感情。他告訴記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決定了古鎮開發只能走“純味”路徑。召稼樓不僅是浦東最早的墾荒發源地,也是上海城隍老爺秦裕伯居住過的地方,還是江浦合流功臣葉宗行的故鄉,更是上海32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中最具特色的古鎮……

    古鎮的“純味”開發,也是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理念而作的注釋,古鎮將成為一個載體,帶動旅游經濟、創意文化經濟的發展,由此助推“老浦江”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相關鏈接

    召稼樓,又稱召樓,是元末明初號召農耕墾荒機構所在地,堪稱上海農耕文化發祥地。歷經明、清和民國時代,召稼樓逐漸形成江南水鄉集鎮,至今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築,以及相互關聯的街巷、橋梁和水系,是上海32個重點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此次保護性修復開發由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一期工程修復歷史建築近4萬平方米,基本形成一個江南生態水鄉古鎮歷史風貌,成為距離世博會場館最近的“桃花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