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300多歲的文物上“動土”

300多歲的文物上“動土”

日期:2016/12/14 12:07:52      編輯:古代建築
    杭州上塘河上的歡喜永寧橋,是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文物老橋了。至今,老橋仍是從上塘河東側到沈半路一帶的捷徑,交通流量不小。

    經過的人多了,老橋也容易遭到破壞。橋上的石雕少了一個,橋頭的保護標志碑又缺了半塊,這種讓人痛心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不過,這幾周老橋倒沒少東西,反倒是多了些東西。只是,這多出的事物,讓附近的居民,又多了一份擔心。

    歡喜永寧橋寬6.5米,長47米,橋身都是石階造型。這幾周,橋身的石階上,鋪設出了一條水泥通道。

    水泥通道是澆灌在原本的石階之上的,50厘米左右的寬度,長度則覆蓋了橋身的東西兩側,合計40米左右。通道位於石階的中間位置,很顯然,這是一條供自行車、電動車推行的通道。石階造型的老橋,原本是不便於自行車、電動車推行通過。

    “過河當然是方便了,但一來這個新水泥和老石板看著有點‘不搭調’,二來這水泥通道雖不寬,重量可不輕,老橋受得住嗎?”居民宋師傅很是擔心,畢竟老橋是300多年的文物了,平常也就是走走行人。這突然多加了一條水泥通道,會破壞老橋的結構安全嗎?

    “我們也是到現場勘查之後,考慮到歡喜永寧橋的安全承受能力,才決定采用這樣的水泥通道方式。”杭州市園文局文物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歡喜永寧橋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橋身破損較多以及周邊道路網的完善,逐漸被荒廢。在2007年重新修復後,又再度成為交通密集的行人通行捷徑。

    通行的人多了,也難免有了困擾。因為一旦騎了自行車、電動車,恐怕就只能扛著過老橋了。通行的市民多次向12345反映,希望能解決這一困境。而園文局工作人員考慮再三,采用了水泥通道的形式。工作人員表示,水泥通道的重量尚在老橋的安全承受范圍內,市民們可放心通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