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1:49   編輯:古代建築中國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裡河鎮西北10公裡、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1980年在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祝文刻辭。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嘎仙洞為一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約25米的峭壁上。方向南偏西30°。主洞長92米,寬27~28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最高處達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約20°,斜洞長22米,寬 9米,高6~7米。主洞中部放置一塊約 3米見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塊支撐。洞壁平整,青苔滋生,地下堆積較厚。
主洞西側距洞口約 15米處的石壁上刊刻 “祝文”,共 19行,201字,字體大小不一,書體介於楷隸之間,書法古拙,筆勢蒼勁。內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於太平真君四年 (443)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發祥之地致祭時所刻祝辭,與《魏書》記載基本相符(見圖)。石室的刻辭是有確切紀年並見於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少數民族遺跡。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镞、骨镞等,與完工、扎赉諾爾等地鮮卑遺存中出土物特征相似。在地表以下 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裡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
為保護石室,文物部門在刻有祝辭的石壁前安裝了柵欄和鐵門,洞口處修建了排水溝和防護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