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雞鳴三省” 古鎮荊紫關人文旅游攻略

“雞鳴三省” 古鎮荊紫關人文旅游攻略

日期:2016/12/15 15:56:32      編輯:古代建築
 荊紫關鎮位於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地理坐標為北緯33度14分,東經111度1分。距淅川縣城75公裡,東至本縣的西簧鄉、西接湖北鄖縣白浪鎮和陝西商南縣白浪鎮,南和本縣的寺灣鎮接壤,北與西峽縣西平鎮相聯,南北長約42公裡,東西寬約4公裡,丹江穿境而過。 荊紫關

荊紫關

 

  荊紫關鎮形成於唐,興盛於明清,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成語“朝秦暮楚”充分說明了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稱“豫之屏障”。它脊倚群山,面臨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據權威人士言,中國版圖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處,而獨有此地三省均設有基層政府。這裡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長5華裡的清代一條銜,700 余間明清建築錯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腳樓更具江南情調;規模宏大的山陝會館、平浪宮等古建築群向人們展示著昔日的輝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剎法海寺(又名大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圍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龍泉,懸崖絕壁上的千佛洞、萬佛洞,佛光照垂簾等勝景多處。氣候宜人,風光旖旎。

  荊紫關古街道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古老的集鎮被山水環拱,且把南北的建築風格和自然特點有機地融為一體,顯得古樸而獨特.長約五華裡的古街道蓋滿古香古色的房捨樓閣,修建了一座座豪華壯觀的館捨殿堂。各種房捨大都是畫粱雕棟,獨具風格。一街兩行房連房,現存的700余間明清建築,基本維持原貌。街道上的房捨,一般臨街的都是門面房,木板嵌成門面,晝抽夜閉,便於做生意。裡面多是一進幾個院落,兩側有對稱的廂房,廂房一般都是後牆高,前牆低,一個坡面,屋深很淺,便於利用狹窄的空地搞對稱建築,使其布局嚴謹,結構合埋:每一院落的門面房兩側前坡都有兩米長的封火山高疊,意在阻斷意外的火勢,實際也增添了房捨的美觀程度.古街道上的建築群很多,座落有致,陪襯生輝。

這是古鎮“清代一條街”(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這是古鎮“清代一條街”(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荊紫關古關門在荊紫關鎮南街最南端。磚石結構,跨街而立,高7米,寬6米,進深1米,中間是拱門,頂部有磚砌斗拱,門楣上書"荊紫關"三字,進入關門,古代建築群便映入眼簾。

  荊紫關曾是王莽篡權、追殺劉秀時劉秀出逃過關之處,是陝鄂豫三省要沖,素有“雞鳴三省”之稱。

  荊紫關古鎮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為唐代(618-907年)後期形成的商業古街,坐落在丹江岸邊。巍巍荊紫關,背負群山,下臨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憑著優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賈客競商雲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現存古代建築有:荊紫關古街道、關門、山陝會館、禹王宮、平浪宮、萬壽宮、法海寺、清真寺、一腳踏三省碑亭等。荊紫關古建築群,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