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河下:璀璨奪目的神奇古鎮

河下:璀璨奪目的神奇古鎮

日期:2016/12/15 23:25:25      編輯:古代建築
淮安新聞網4月6日訊(通訊員 劉洪成)不品讀河下,不知她積澱厚重的文化底蘊;不講述河下,不知她娓娓動聽的神奇故事;不走近河下,不知她絢麗多彩的迷人風姿。

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淮安楚州西北隅的河下古鎮,千百年來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古老的運河之畔。她曾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衰。明清兩代這裡是淮北鹽的集散地,南船北馬的交通中樞,繁華的漕運帶給她商賈雲集,人文荟萃,鼎盛時淮安曾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明代詩人邱浚筆下的“十裡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時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詩句,贊譽的就是當時運河碼頭通向河下古鎮入口處的“西湖嘴”情景。

僅有2平方公裡的河下,是一個誕生名人、名著、名菜的神聖之地。明清兩代這裡曾出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而且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素有“中國進士之鄉”美稱。河下歷代名人輩出,興漢三傑之一的大軍事家韓信,漢賦鼻祖枚乘、枚皋父子,唐代著名詩人趙嘏,宋代抗金巾帼英雄梁紅玉,明代《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抗倭狀元沈坤,清代溫病醫學家吳鞠通等許多千古名流人物,都誕生或發轫於此。特別是風靡世界的神話名著《西游記》,就由其作者吳承恩完稿在河下的“射陽簃”裡。

河下還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發源地。楚州作為歷代郡、州、路、府的治所,緊依其旁的河下古鎮自然是官宦欽差、文人學士、商賈游客的集聚之地,這就大大地刺激了它的飲食文化。因此,這裡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菜點、菜肴。文樓湯包是舉世僅有的絕妙點心,以古鎮河下文樓而得名。因其做工復雜、面皮削薄、透明嫩活、湯味鮮美而盛名遠揚,流傳百載。有民謠曰:“桂花飄香菊花黃,文樓湯包人爭嘗,皮薄蟹鮮餡味美,入喉頓覺身心爽。”曾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的河下岳家茶馓,產生於清代鹹豐五年(1855年),一直流傳至今。茶馓是用上白精面發酵後,加入鹽水、白糖等配料,

先揪成面條用菜油相拌盤入盆中,然後再拉成線一樣的細絲,可繞成梳子形、菊花形、扇子形等式樣,放入麻油鍋中泡炸而成,質地酥脆、味道香美、色澤嫩黃,是饋贈親朋之佳品。名揚天下的淮揚菜,河下人能烹制出上百成千道菜肴,據說高明的廚師能用長魚做出108道長魚宴。

走進河下,這裡與眾多江南古鎮一樣,那一條條石板路、一個個古街巷、一處處舊民宅、一家家老作坊、一座座拱形橋……無不讓人感受她悠久的歷史。與古運河形成“丁”字狀的那條又長又窄的石板街,挑起兩旁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巷。石板街似小鎮的脊梁,小巷則好似小鎮的根根肋骨,這就是1500米長古鎮最老的湖嘴大街。徜徉在光滑呈亮的青石板街上,腦海裡仿佛浮現出當年的車水馬龍。沿街踏行,一座座“百年老字號”,在造型獨特典雅的燈籠、店旗、老牌匾映襯下,盡現千年古鎮昔日的繁華和古樸。

遍布古鎮的名人故居、名勝古跡,讓人流連忘返。坐落在打銅巷裡的吳承恩故居,已經對外開放三十年了。坐北朝南的院子裡,分為故居本體、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吳承恩生平陳列廳三大部分。中間的吳家舊宅由門廳、正室、廂房、書房和後花園等組成,有三進共27間青磚屋。吳承恩以自家東南的射陽湖為號,自稱“射陽居士”,還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射陽簃”,也是在那裡寫就了“奇書”《西游記》。西側是當地政府為紀念這位大文豪而修建的其生平陳列館,共有四進房子,大量的實物、遺物、圖片和采用的多媒體展示,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吳承恩的傳奇一生。東側展區則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先生捐贈的一家幾代人收藏的與猴戲相關的珍貴道具、臉譜、字畫、文物等,取名為“美猴王世家藝術館”。整個故居占地1.25萬多平方米,是典型江淮風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清幽而古樸。這裡作為《西游記》文化的搖籃,常年吸引著中外游客,年接待20萬人次。去年楚州舉辦了《西游記》文化旅游年,隨著一項項活動的開展,古鎮河下及其吳承恩故居更是名揚神州,蜚聲中外。

在河下,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匯一體。千年古剎“聞思寺”的縷縷香火飄出佛教文化,“吳鞠通中醫館”透著博大精深的中華中醫文化,“沈坤狀元府”展示出神秘的官府文化,百年老號的“文樓”佳點菜肴香溢出美食文化,風光旖旎的蕭湖美景呈現出碧水園林文化……難怪這裡是文人騷客紛至沓來的名勝之地,唐代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東坡、范仲淹、文天祥、楊萬裡,明代姚廣孝,清代曹雪芹、鄭板橋、劉鹗等都曾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和不朽的詠淮詩篇。

多年前到過河下的人,在誇贊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之際,也毫不諱言地說她是一塊待雕琢的“美玉”。這是因為她的旅游資源開發遠遠不如那些江南古鎮。據說當地看過周莊、同裡、烏鎮的人,都有一種不服氣的心裡,感到河下的諸多“名氣”不比他們差,甚至高出許多,可的的確確不如人家的“人氣”。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直到2007年,楚州區委、區政府確立打造文化旅游“六大文化板塊”後,把打造河下古鎮擺上了重中之重位置,實施了一項又一項地保護性開發工程。

開發古鎮,規劃先行。曾參與全國許多名城古鎮保護性修建規劃的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幾赴河下編制保護性修建詳規。當年,以打造古鎮“一河、兩街、五景”的首輪工程正式上馬,即疏通修復盤繞古鎮的城河——板跳河,改造鋪著石板路的湖嘴、估衣兩條老街,修建聞思寺、梁紅玉祠、沈坤狀元府、吳鞠通中醫館、古文樓五大景點。隨後,又相繼投入占地近百畝的河下北入口改造、城河立面改造、老泗河水街復建、茶巷文化一條街打造、 各條古街巷石板路鋪設和兩邊古民居維修。一個個“復原”的修繕工程,為古鎮增添了無窮魅力。據悉,近幾年當地政府投入河下古鎮保護性開發的資金已有幾億元,他們計劃將這裡盡快建成以“吳承恩故居”為龍頭的運河文化遺產精品景區和國家4A級景區,中國影視劇協會已正式確立這裡為“中國影視拍攝基地”。

古鎮北入口——“承恩坊”,由西向東錯落著幾十棟仿古建築,構成一條古色古香的臨河水街,而那些以唐僧師徒赴西天取經曾路過的地方而取的樓、軒、坊、閣、苑、舫等樓名,讓人看了猶如讀了一本《西游記》。那龍宮御舫的樓船、迎駕寶鼎的萬壽閣、西游記大舞台,還有瑤池閣、濟達軒、聚仙樓……無不富有古韻詩意;那雕龍畫棟的牌樓、小橋流水、綠柳曲廊,無不引人入勝。尤其是夜晚置身這裡,映入眼簾的各色霓虹光芒,仿佛把人帶入一個色彩斑斓的世界。

古鎮裡給人品味的東西很多,你不僅可以看到那些千姿百態的柳編、玉器、酒器、根雕、古玩字畫、老式家具、民間作坊等,而且可以享受到現代生活樂趣,這裡經典的美食、足藝、酒吧、音樂茶樓,還有來自寶島台灣的餐飲、德國啤酒屋等,都是讓人贊歎不絕的。

漫步古鎮河下,心頭又一次萦繞起明代詩人姚廣孝的“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的美妙詩句,祝願這座千年古鎮,在歷史的長河中,變得更加燦爛輝煌,更加嬌柔多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