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蘇州甪直古鎮:惹人憐惜的婉約女子

蘇州甪直古鎮:惹人憐惜的婉約女子

日期:2016/12/15 22:30:37      編輯:古代建築

 十年前第一次來到甪直,真不認識那個“甪”字。那次不湊巧,全鎮大規模整修,連石板路都被全翻起來,完全是個大工地,就沒能領略江南水鄉的韻味。相約十年後再度前來,古鎮的小橋流水、老街古寺等似乎有些熟悉,畢竟十年前有過匆匆一瞥,但她的內涵卻要在此番細細領略。

甪直水鄉

  打開《新華字典》查找到“甪”字時,它竟沒有字頭意義,只有詞組“甪直”的解釋:地名,在江蘇省蘇州市。甪直位於蘇州市東二十公裡,距上海虹橋機場五十公裡,現在從上海出發經高速公路到此僅一個小時。

古色的建築

  甪直古稱甫裡,晚唐詩人陸龜蒙隱居於此,並自號甫裡先生,他的墓地遺跡“清風亭”、“斗鴨池”等留存至今。後因鎮區有六條河流環抱,將甫裡稱為“六直”。

扶搖水鄉

  到晚清時期,才改稱為今天的“甪直”。一是“六”跟“甪”的方言諧音;二是六條環鎮河流的走向恰似“甪”字的結構;三是傳說中的獨角神獸“甪瑞”所到之處人傑地靈,取其吉祥之意。

 漫步在甪直的石板路,彎曲的小河、窄深的街巷、林立的店鋪,由造型各異的石橋相連,處處可見到小橋流水人家。懶洋洋的店家們並不吆喝著叫賣,任由奧灶面、臭豆腐、南瓜糕、小粽子的味道彌漫在水鄉濕潤的空氣中。

撐船的水鄉婦女

  撐船的居然都是水鄉婦女,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裆褲、束膀裙、裹卷膀、著繡花鞋,載著游客在千年的河岔裡緩緩而行。

悠游水鄉

  如果清唱一段軟軟的吳曲,再伴著濛濛的最細微的雨,相信所有人都會沉醉在這如詩的江南水墨畫中了。

保聖寺

  甪直鎮名勝古跡眾多,最值得推薦的是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的保聖寺

 寺內尚存的九尊泥塑羅漢,形清神真,栩栩如生,為唐代塑聖楊惠之的手筆,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瑰寶,與長城等成為中國首批國家級保護文物,所流傳的“天下羅漢兩堂半”之說的半堂所指即為此處。

泥塑羅漢

  保聖寺自清乾隆起幾乎沒有維護,到上世紀初,因大殿年久失修漏水,幾尊羅漢已經被雨水浸泡而損毀。經顧颉剛、大村西崖、蔡元培、馬敘倫等數年奔走呼吁,終建成保聖寺古物館,修復剩下九尊羅漢。

鐵鐘

  梁思成在論及此處羅漢塑像時寫道:“此種名手真跡,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術史者得不驚喜哉!此像於崇祯間曾經修補,然其原作之美,尚得保存典型,實我國美術造物中最可貴者也”

  現存羅漢有數尊沒有眼睛,看上去有些詭異,坊間傳聞那本是發光寶石的,後被日本人盜走。

  古物館外還有一條唐幢宋礎的經幢和一口明末清初的鐵鐘,也是彌足珍貴的文物。

萬盛米行

 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早年在甪直第五高等小學執教五年,後來深情地稱甪直是自己的第二故鄉,他的骨灰葬在他曾經耕耘過的校園裡,就是保聖寺一側不遠的地方,同期政府也將葉先生執教的舊址修建成紀念館。

  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多收了三五斗》中提及的萬盛米行就在不遠處的河對岸,這座當年在吳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米行也因為這篇小說享譽華夏。

米行

  修復後的萬盛米行就是一座小的農耕博物館,木制櫃台、老式算盤、大小簸箕、不同尺碼的木斗、籮筐、長桿秤等用具,真真切切地反映舊時米店的場景;

  各種江南水鄉老式的農具及加工谷米的器具,诠釋著中國農耕悠遠的歷史和民俗文化的蹤跡。

水鄉風情

 “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裡面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似乎旁邊的學校裡傳出孩子的朗誦聲,小說裡描寫的熱鬧景象立時浮現眼前,舟船匯集的埠頭霎時流動起來。

  千年的甪直,百年的米行,十年的約定。對每個人而言,十年的變化都不算小,而千年古鎮,如同一個婉約的江南女子,以她不變的沉靜和神韻,不會讓人為之傾倒,卻總惹人憐惜。十年前如此,現在如此,十年後亦如此。歲月可以蝕去如花的容顏,卻磨滅不了優雅的底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